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观巴黎油画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观巴黎油画记

 

[清] 薛福成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10),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11)。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12)。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13),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14),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15),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然者此画果真邪,幻邪?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斯二者盖皆有之。
 
 〔注释〕
 ①本篇选自薛福成《庸庵全集》。②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春闰二月甲子,阴历闰二月二十四日。光绪,清德宗载湉(tian田)的年号。③王公卿相,泛指有爵位的显贵的人物。工艺杂流,指各行各业的人。④或饮或博,有的喝酒,有的博弈。⑤生人,活人。⑥亟(qi气),屡次。⑦逾,超过。盍,何不。普法交战,指公元1870年到公元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结果普鲁士胜,法国败,皇帝拿破仑第三投降。⑧其法,指普法交战图展览室的布置方法。圜,同“圆”。⑨极目,放眼远望。冈峦,连绵的山。森然,众多。⑩杂遝(ta 踏),众多杂乱。(11)搴(qian 千),拔取。挽,拉。络绎相属(zha主),接连不断。(12)黔,黑色,指烧黑。赭,赤褐色。指烧红。(13)殷(yan 烟),赤黑色。偃仰,仰面倒下。僵仆,向前倒下。(14)茵,毯子。(15)所以,“为的是”的意思。昭,昭示,明显地表明。炯戒,明明白白的警戒。
 
 〔分析〕
 继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之后,1883年又爆发了中法战争。翌年,法军进攻镇海,身为浙东主要长官“宁绍台道”的薛福成,与中国军队一起,击退了法国舰队的进攻,配合越南战场和台湾战场,给法国侵略者以严惩。但由于清廷的腐败,于188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1889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比、意四国的大臣,驻节巴黎。第二年春,在巴黎参观大型油画《普法交战图》。本文是他的观后记,旨在激励国人在强敌侵略的危急关头,发愤图强,挽救民族的危亡。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记述参观巴黎腊人馆的情景。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重点描绘了蜡人制作的精美,具体从三个方面着墨:一是形象的惟妙惟肖,在形体、态度、头发、肤色、长短、肥瘦等各个侧面,说明每个蜡像都是“悉仿生人”,和真人一模一样;二是人物的众多,所制蜡人都是“有名者”,即各个阶层的知名人物,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工艺杂流”,只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均为“留像于馆”;三是突出蜡人的姿态生动,栩栩如生,作者一连用了八个“或”字,刻画了各个蜡人的不同姿态,有立的,有卧的,有坐的,有俯的,有笑的,有哭的,有在饮酒,有在下棋……蜡人的艺术形象有声有色,充满动态。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到此为止,还要深情加上一句感慨:“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这个“亟”字,是“屡次”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者在参观时,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赞叹着艺术大师们制作蜡像的高超技艺,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第二段是一、三两段之间的过渡。
 古人兵法有云:“欲擒故纵。”作者着力描绘制作蜡人的精美,只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目的是为了衬托油画的更加精美。但是,作者已经把制作蜡人的艺术水准叹为观止,文章怎样才能作180°的大转弯呢? 忽然,文中出现了一名“译者”,说油画才是西洋艺术的“绝技”,鼓励作者前往参观,看一看大型油画《普法交战图》。这一突如其来的插曲,不仅指出这幅油画艺术的卓越绝伦,同时点明这幅油画在当时法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使全文的转折顺理成章,真乃神来之笔。
 第三段为全文之主体,着重记述观看油画的感受,包括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记述油画馆的建筑特点:“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全方位、立体形的布置,给人以身入其境的感觉,为后文张本。
 第二小节描写两军交战的画面。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写战场的地形,包括城堡、冈峦、溪涧、树林等等,作者用“森然布列”四字加以总括,渲染了环境的森严感和紧张感。接着,写两军的战斗人员,作者以动态的笔触,连用八个“者”字,具体描绘在战斗中的两军士兵:前进的、潜伏的、狂奔的、紧追的、开枪的、燃炮的、搴大旗的、挽炮车的,“人马杂遝”,战斗频繁,场面紧张。再接着,是写“巨弹堕地”时的残酷景象,“火光迸裂”的结果,被轰击的建筑,是“断壁危楼”,庐垣被烧成赭红和灰黑;被轰击的军士,是“折臂断足”,血流满地,尸体遍野。法军惨败的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用“令人目不忍睹”六个字作了概括。最后,描写战场的环境,无论“仰视天”也好,“俯视地”也好,斜月映川原,显示出一片凄清,从而进一步烘托了战场氛围的无比悲凉。
 第三小节写作者观画时的感觉,几乎到了把自己置身于战场的地步,直至用手去抚摸时,方才发现正在参观油画,方才发现是“壁也,画也,皆幻也”。这一如梦似幻的不寻常描绘,固然是为了高度赞叹《普法交战图》逼真的艺术效果,是作者对这幅油画高超技艺的文学性的总结。与此同时,也是与前文“一大圜室”展览厅的布置相呼应,突出了法国人绘制和展出这一油画的用心之深。
 第四段,点明法国人制作这幅油画的目的。
 法军是薛福成在中法战争中的老对手。法国人“好胜”的心理,作者是一清二楚的,因而提出了一个疑问:“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文中通过译者的口吻,说明这是用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的。三个短短的排比句,把法国人作画的目的彻底地揭示出来。作者不由得用“其意深长”的高度感慨,作为对这一“目的”的评价。
 事实正是如此。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被迫割地赔款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国民思图报复。当时,法国议会在巴黎新建了一个舞台,集中演出描绘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惨败的戏剧。艺术家们纷纷以这一题材创作剧本、小说和油画。《最后的一课》、《二渔夫》、《普法交战图》等作品,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其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第五段,抒发作者观画的感想。
 普法战争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但作者在观看描绘这一事实的油画后,却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此画果真邪,幻邪? 幻者而同于真邪? 真者而同于幻邪?”其用心可谓良苦。因为,油画的运幻如真,作者已在前面讲过了;把历史的“真”用艺术的“幻”表现出来,目的是为了激励国人发愤图强、誓雪国耻,这一明确的意图前文也已经讲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复提问呢? 十分明显,作者是有感于中国的命运而抒发的感慨。自1840年以来,列强步步入侵,清军节节败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着一个,老大的中华帝国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如果中国人再不“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更待何时?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迫切而又激越,于此跃然纸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抒发观看法国油画之情,实为抒发作者的爱国之心。这,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文章在写作上颇有特色。一是描绘人物的运动感和描绘环境的立体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历其境之感。二是用词的简洁与繁重相结合,读来有目不暇接之感。简洁的,如以“黔”、“赭”两个色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猛然焚毁大片房屋的惨象醒目地突现出来;繁重的,如连用8个“或”描写蜡像的多姿多态,连用8个“者”写活了两军的战斗场面等等。三是句式对偶和排比的反复运用,读来整齐匀称,颇多凝重感,加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四是在许多段落提出启发性的疑问和在段落的结尾处写上意味深长的结语。如听到译者说明法国人绘画的目的之后,作者用“则其意深长矣”作结;在全文结束时,用“斯二者盖皆有之”作结等等,不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意蕴;而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强化了文章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目的。

古典文学作品《观巴黎油画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2〕,无不毕肖。 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3〕
 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4〕,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其法为一大圜室〔5〕,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 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 两军人马杂遝〔6〕: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7〕,挽炮车者,络绎相属〔8〕。 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9〕,或赭其垣〔10〕。 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11〕,偃仰僵仆者〔12〕,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 迨以手扪之〔13〕,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气丧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14〕,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1〕光绪十六年春,作者出使法国,二月二十四日参观了巴黎蜡人馆和油画院。薛福成(公元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光绪时,先后参预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曾出使英、法、意、比等国,回国后升任右副都御史,不久病故。他和黎庶昌、吴汝纶等,是当时继承桐城派传统的重要作家。有《庸庵全集》。
 〔2〕丰:胖。瘠:瘦。
 〔3〕亟(qi):屡屡,连连。
 〔4〕盍(he):何不。
 〔5〕圜:同“圆”。
 〔6〕杂遝(ta):纷乱。
 〔7〕搴(qian):拔取。
 〔8〕相属(zhu):相连。
 〔9〕黔:黑色。这里是使动用法,是烤黑的意思。
 〔10〕赭(zhe):赤褐色。这里是使动用法,是烧红的意思。
 〔11〕血流殷地:意谓大量的血把土地都染成了暗红色。殷(yan),暗红色。
 〔12〕偃:伏着。
 〔13〕迨(dai):等到。扪:抚摸。
 〔14〕昭炯戒:以显明的警戒昭示(大众)。
 
 本文以观画为记,旨在激发国人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作者运用正衬之法,由写蜡人转入写油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普法交战图》,使人感到逼真、生动、目不暇接。作者之意并非仅限于此,而是别有深意,因此,又以法人“何以自绘败状”的疑问,引出了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从鸦片战争到作者写作此文的光绪末年,清政府对外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尤甚于普法战争时的法国反动政府。作者认识到:“中国欲图自强,必自精研洋务始”,要向西方学习。而所学内容,绝不仅限于技艺,也包括誓雪国耻、自强不息的精神。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观巴黎油画记》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其法为一大圆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弥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⑾,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然则此画果真邪?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托于幻邪?斯二者,盖皆有之。

(《庸庵全集·英法义比日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1890年2月20日。光绪,清德宗年号。②丰瘦——胖瘦。③亟——与“极”同。④普法交战——即1870—1871年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此次战争法国战败,向普鲁士割地赔款。⑤法——指油画院展出场所的格局和油画的布置。圜,同“圆”。⑥森然——密集的状态。⑦杂(ta)——与“杂沓”同,杂乱众多的样子。⑧搴(qian)——拔取。⑨络绎相属(zhu)——来往不绝,前后相接。⑩“或黔其庐”二句——黔(qian),黑色,此处用作动词,使……变黑。下文“赭(zhe)”和“殷(yan)”的用法与此相同。⑾所以——用来。昭炯戒,昭示明显的警戒。炯(jiong),明显。

赏析这是篇主要写参观巴黎油画院的大型油画《普法交战图》的观感。并附带记叙了参观巴黎蜡人馆的印象。

他写此文并非纯为记画,而是要张扬法人“自绘败状”以激励自己的这种正确作法,并影射清末的社会现实,含蓄地指出这种作法在当时的中国极有现实意义。他希望通过此文提醒当时中国的执政者向法人学习这种正确作法,正视现实,不要再用瞒和骗的手法自欺欺人。只有知耻而后才有勇,才能振奋起来,去“激众愤,图报复”。他在此文中表达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功用。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一点尤为明显。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写作此文的1890年的5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清政府连遭败绩。作者亲自参加了1888年的中法战争,这次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与法国订立屈辱和约,事后还自高自大,以“中朝”自居,掩盖败状,把对帝国主义割地赔款叫做“抚夷”,一些专于趋奉的佞臣谎报军情,说败为胜,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此类事在晚清比比皆是。他写此文所表现的上述思想,无异于是为改变这种丑恶现实所下的一剂猛药,表达了许多有识之士谋求自力自强、希图振兴国力的愿望,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思想光辉。

在艺术表现上,本文也极有特色。全文仅300来字,但却写得章法严谨,短小精悍,匠心独具,功力颇深。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注目:

其一,陪衬烘托,宾主相映。本文重点是记画,但在记画之前却以124字写蜡人馆。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去描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蜡人,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亟叹其技之奇妙”,这是否有些喧宾夺主呢?恰恰相反,而是以宾衬主。文中译者的一席话使笔锋一转,使我们知道蜡人馆还不足为奇,奇者更在后面。这便以蜡人馆叹为观止的绝妙技艺陪衬烘托了更加超绝的油画艺术。这不但能引起作者想去观看巴黎油画的强烈愿望,而且还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作者然后倾全力描写油画院的《普法交战图》。而描写画面时将背景置于陪衬的地位,突出双方交战的场面;在写双方交战结果时,又突出了法军惨败的情景,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陪衬最后译者意味深长的对画意的诠释——也即本文的主旨。通过这样的层层陪衬烘托至文章末尾才将本文主旨点破,收石破天惊之效。这样的陪衬烘托,宾主相映,使本文的主旨表现得十分显豁、醒目,触人灵魂,发人深思。

其二,描绘生动,虚实相生。这不但表现在对蜡人馆的描绘上,更主要表现在对《普法交战图》大型油画的描绘上。作者以鸟瞰式的方式记叙巨幅油画,其中既有大笔写意式的概括写法,如“极目四望”至“络绎相属”,这些是虚写,描绘大场面,制造气氛;又用特写镜头式的精雕细刻,如“每一巨弹堕地”至“令人目不忍睹”,这些是实写,这种“精细的部分的描写,胜于粗略的全体的叙述和说明”,而且“用了部分去暗示全体”(引自夏丐尊等著《文章作法》),给人以生动逼真,如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虚实相生的描写,便把两军对垒、炮弹的威力、建筑物遭受的破坏、法军的败绩,以及战场的悲凉气氛等作了惟妙惟肖的描述,使画面显得静中有动、栩栩如生,使人既对法人“自绘败状”的巨幅油画有了形象可感的了解,同时又让人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问号:“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这就为下文点醒主旨的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卒章显志,议论点睛。本文最后一段,是点题之笔,作者以自己的疑问和翻译的解释,说明画意,也点醒文意,可谓卒章显志,议论点睛。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没有直接站出来大发议论,而是通过译者寥寥数语的释疑来言简意赅地揭示本文主旨。陪同参观的译者,熟悉法国的国情民心,他的话不仅令人可信而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同样的话由他说出比作者站出来说更具说服力。最后,作者对译者的话作了感叹式的引伸,使文章文虽尽而意不穷,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此外,本文遣词造句,精炼准确,在句式上多用整齐、对偶的句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