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州回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州回鹘唐开成五年(840)回鹘西迁后,其中一支所建的政权。又作和州回鹘、高昌回鹘。以高昌郡(今吐鲁番)为冬都,其疆域东达哈密,西至焉耆,南与于阗接壤。与宋朝、辽朝都有密切交往。居民多信仰佛教。西辽建立后,归附于西辽。成吉思汗西征,其王又投归蒙古。元朝改译为畏兀儿国。元末明初,成为察合台汗国领土的一部分。 西州回鹘见“高昌回鹘”(949页)。 西州回鹘 西州回鹘回鹘的分支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国境的主体原为唐朝的西州,所以称这支回鹘为西州回鹘,称建立的国家为西州回鹘国。又因其都城为高昌城,也称之为高昌回鹘或高昌回鹘国;又因其都城在回鹘语中称“喀拉和卓”,和卓又讹为“和州”,有时又称之为和州回鹘或和州回鹘国。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大首领仆固俊与吐蕃、黠戛斯大战,收复了西州(今吐鲁番盆地)、轮台(今乌鲁木齐市)、清镇(今玛纳斯县),从此建立了西州回鹘政权。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西州回鹘阿都督等42人带着大批珍贵物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朝见和贡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派遣高僧法渊向宋太祖敬献佛牙、琉璃器(玻璃器皿)、琥珀盏。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西州回鹘王开始自称“西州外生师子阿厮兰汗”,派都督麦索温入宋朝贡,宋太宗以供奉官王延德为正使,殿前承旨白勋为副使,出使西州回鹘国。事后,王延德写有行记。据其行记说,西州回鹘以高昌城为冬都,北庭城为夏都。天山以北多从事游牧,天山以南则从事农业。多数信仰佛教,高昌城中有众多佛寺。境内有汉人、北突厥、南突厥(即东突厥和西突厥)、大仲云、小仲云、样磨(即咽面)、葛逻禄、格多(吐蕃的一支)等民族。与宋朝和辽朝都有密切的交往。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西行,曾经借道于其国,受其回鹘王毕勒哥的盛情款待。西辽建立后,又归附于西辽。公元1209年,其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投归成吉思汗,元朝改译为畏兀儿国。海都和都哇之乱时,西州回鹘王纽林的斤率部迁居甘肃永昌。元末明初,成为察合台汗国领土的一部分。西州回鹘国不复存在。 ☚ 赤心宰相 高昌回鹘国 ☛ 西州回鹘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回鹘之一支。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阿萨兰回鹘。其辖境东达哈密,西至库车,南抵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后改称亦都护),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五谷、棉花、瓜果葡萄等作物。兼营畜牧。灌溉独具特色,以坎儿井闻名。实行封建农奴制,间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景教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袄教)。主要使用回鹘文。流行开元历。俗好音乐歌舞。木刻印书术和壁画艺术发达。10至11世纪,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12世纪初隶属西辽。13世纪初归附蒙古。14世纪20年代起,地属察合台汗国。17世纪后期为准噶尔部占领。18世纪中叶归清政府管辖。 西州回鹘公元九世纪中叶回鹘人西迁后建立的以高昌(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的汗国。它所统治的地区东到沙州,北越天山,西接葱岭,南邻于阗。当地气候干旱、炎热,引河水灌溉,地产五谷。居民多奉佛,境内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还有“敕书楼”,收藏唐太宗、唐玄宗诏敕。和中原的汉族政权长期以来一直有密切的往来。木刻印刷术及壁画艺术均较发达。境内除回鹘人以外,还有汉、突厥、黠戞斯、众熨、样磨、割录、末蛮、格哆、予龙等族。这些民族中亦有信奉摩尼教的。十二世纪初期为西辽属国。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的直辖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