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或普通晕厥,为反射性晕厥的一种。多由情感与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产生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广泛的外周小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晕厥。
正常人可以发生,以年轻体弱女性为多见。常见的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悲痛、惊骇等,躯体因素如急性感染、创伤剧痛、轻度失血、饥饿、妊娠等,环境因素如闷热拥挤、站立过久等均可诱发。
发作前病人常有疲乏、头昏、眼花、出汗、恶心、打哈欠、腹部不适等。面色明显苍白,嘴唇略呈青紫。若即躺卧,症状一般可缓解或消失。否则,症状发展,即出现头晕,眼黑,站立不稳,意识不清而倒地,此期肌张力降低,但括约肌功能多保持。约经几秒钟至几分钟,意识迅速清醒,之后可有头痛,全身无力等不适。此症发作早期可有脉快、血压稍高,以后脉搏减慢,血压暂时性下降,当收缩压下降至70~80mmHg时,就可出现某种程度意识障碍; 但有人血压降低至20~30mmHg时,方出现意识障碍。
此种晕厥发作后多能恢复。可有反复发作,少数有家族史。
鉴别诊断应排除其它反射性晕厥,如姿位性低血压、颈动脉窦综合征、癫痫小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低血糖等。
晕厥发作时,取平卧位,松解衣领,下肢抬高,一般均可迅速苏醒。若恢复慢时,予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25~1mg,或麻黄素25mg,及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60ml,或静脉点滴5%葡萄糖盐水。并注意寻找刺激因素,以防今后发作。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指由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短暂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所致的晕厥。又称“血管减压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情景性晕厥”、“良性晕厥”、“普通晕厥”及“单纯性晕厥”等。在临床上最常见,约占晕厥病例的半数以上。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使内脏及肌肉中的血管发生反射性扩张,外周阻力突然降低,导致血压急剧下降,进而引起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其发病特点:
❶多数见于年轻体弱的患者,尤其女性患者;
❷有较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穿刺抽血、各种小手术,以及天气闷热、疲劳和空腹等;
❸多数发生于立位或坐位,很少在平卧时发生;
❹发作前常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上腹部不适、恶心、头昏、眼花、神志恍惚、肢体发软和站立不稳等;
❺发作时收缩压常下降至60~70mmHg,舒张压亦有下降,有时有心动过速,此后心率减慢至40~50次/min,随后意识丧失,于倒地或平卧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
❻苏醒后不留后遗症,但少数可出现疲劳、头昏和心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