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管球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化学感受器瘤的一种类型。常发生于指端,有剧烈压痛。镜下可见有多角形细胞成巢状排列及丰富血管。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血管球瘤是发生于血管球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Wood (1812年)首先报告此病,并称之为“疼痛性甲下结节”。Masson (1924年)对这一肿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始正式命名为“血管球瘤”。血管球是人体血管的终末器官,直径约1mm,在出生几个月后开始形成,60岁以后逐渐萎缩。血管球是由一输入小动脉,通过神经肌动脉系统,而不通过毛细血管网,直接与附近的静脉相连接。此管是一条线状的细小的内皮管,管壁没有弹性和环肌纤维,含有上皮样细胞,称为血管球细胞。在此管周围,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网,具有调节动静脉血流、局部和全身温度的机能。血管球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有关。该病少见。发病年龄多数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成年人血管球瘤中多发者占2%,儿童病人占25%左右。瘤体积很小,直径只有几毫米,偶而可达1~5cm,有完整的包膜,颜色呈白色或紫红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血管球细胞被纤维基底膜所包裹,含有许多肌丝,排列成束,形成具有凝集样的致密体。球细胞被紧束,细胞核亦被压缩。好发于四肢体表组织内,尤以手、趾甲下多见,亦可发生于肌肉和肌腱内,并偶见于胃、肾、子宫、阴道、骨胳、纵隔、气管、阴茎、眼睑、关节滑膜、脊髓腔和骶前畸胎瘤内。 ☚ 血管肿瘤 胸腔出口综合征 ☛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血管球瘤是起源于正常血管球细胞的良性肿瘤。分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单发性血管球瘤较多见,常为男性患者,无遗传性。多发性血管球瘤发病早,亦多属男性,有时有家族性发病,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病例在发病前有外伤史。单发性损害为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或紫色结节,常有自发痛和触痛,好发于四肢,尤其是甲板下最多见。多发性损害为较大的蓝黑色结节,一般无自觉症状,但个别病例可有触痛和自发痛。皮损分布广泛,不限于四肢。多发性血管球瘤有时亦可累及胃、气管、肺和子宫等处。组织病理变化在单发性血管球瘤周围由纤维囊包围,它们含有许多小的血管腔,管腔由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排列,内皮细胞周围有多层血管球细胞。血管球细胞有淡嗜酸性细胞浆及一个大的、卵圆形或立方形的浅淡细胞核。血管间质中,可见相当数量的神经纤维。多发性的组织病理变化与单发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血管球瘤无纤维囊包围,血管腔大,内皮细胞周围的血管球细胞数量少,血管周围间质中,神经纤维不增多。本病应和神经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以及小汗腺螺旋腺瘤鉴别。治疗可作手术切除。小的单发性损害,可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音频电疗亦有一定疗效。 ☚ 蓝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血管周皮细胞瘤 ☛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血管球瘤乃小动、静脉连接处的血管、血管球与神经纤维组成的肿瘤,比较少见。多位于手指或足趾的皮下或甲下,也可发生于肌腱、肌肉、关节囊、骨膜与骨内。本肿瘤与一般血管瘤一样,虽属良性肿瘤,实为先天性错构畸形。有的病例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肌间血管瘤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血管球瘤为源于神经肌性动脉球的良性肿瘤。神经肌性动脉球为真皮层内的正常结构,是主要由连结于真皮内小动静脉间的一条血管及其分支组成。管壁除平滑肌外,还有较多的交感神经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并含有上皮样的血管球细胞。神经肌性动脉球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囊包裹。在指、趾、掌、跖分布较多,亦见于鼻背、耳廓以及其他部位。其功能为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舒张或收缩此动静脉短路,以调节局部温度。 ☚ 血管瘤 淋巴管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