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国际化shēng chǎn guó jì huà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з ция произвóдства生产国际化Prod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生产过程超越国界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的生产都成为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生产国际化是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而且是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同资本国际化一起,构成了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对于大机器工业生产来说,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它要求突破国界,更多地从国外取得原料和销售其产品,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此同时,海上和陆路交通工具的革新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但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是国际商品交换,即这种联系基本上限于流通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商品输出继续发展的同时,资本输出已有了突出的增长,生产的国际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些大垄断组织已开始在国外直接投资,从而出现了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但这时的资本输出仍以借贷资本的输出为主,生产资本的输出数量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新的、更大的飞跃,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的国际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之成为国际性的过程上。由于国际范围内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各国不仅实行部门间的分工,而且实行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实行按产品、按规格型号、按零部件、按生产工艺的分工。这样,各国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世界贸易和资本输出规模均迅速扩大。生产资本输出的增长尤为迅速,198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5115亿美元,到80年代结束时则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间增长了1倍多。大量的资本输出使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和控制了众多的生产企业,成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因此,各国间部门内部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跨国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生产的国际化。 在如何衡量生产国际化的程度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把“国际生产”仅局限于跨国公司所控制的外国企业的产值,并以此来衡量生产国际化的程度。另一种意见认为,除了跨国公司在国外的企业直接进行的生产和企业在国际范围的生产协作外,各国公司为出口提供的产品,即使是在本国生产的,也应认为是国际化的生产。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在当代,即使是为本国市场进行的生产,也不能一概视为不是国际化的生产。因为,大跨国公司的所有企业(包括在国外的和在国内的),都是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和计划统一安排的,对它们来说,国内市场也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总之,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生产国际化,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生产国际化的过程。 生产国际化Prod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物质资料生产越出国界,在各国之间相互交错、相互依存、连为一体的过程。源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资本输出,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结果。其条件是生产技术大变革和由此引起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以及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国际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而在战后得到广泛发展的跨国公司,则是生产国际化的具体形式。作为生产国际化形式的跨国公司,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它们从整个世界吸取原料,并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 它们拥有巨额资本,具有巨大的资本积累能力,并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投资场所。 ☚ 生产过剩 初级产品 ☛ 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Prod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的延伸。指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生产过程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的生产都成为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国际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生产国际化初始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18世纪中叶自英国起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对于大机器工业来说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生产过程要求突破国界。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销往世界各地;他们所需的原料也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但这一时期的生产国际化基本上限于流通领域,因而生产国际化尚处于初期阶段。(2)生产国际化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二次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生产的积聚和集中过程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这一时期,一些大垄断组织开始在国外直接设立生产企业,从而出现了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但是,这时的资本输出仍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生产资本输出的数量不大。生产国际化主要在流通领域实现。(3)生产国际化深化时期(二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国际分工从部门之间进入部门内部,产品零部件生产工艺的专业化获得发展,由此生产国际化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战后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各国进行现代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性投入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供应,产品有更大部分依赖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直接生产过程国际化。现代工业不仅要求国内多部门多企业的分工协作,而且要求分工协作跨国界进行,这样,各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各国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成为世界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至此生产国际化的主体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国际化。 ☚ 资本输出 资本国际化 ☛ 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生产超越民族国家的疆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国际化和再生产过程国际化两层含义。作为生产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它属于生产力范畴。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生产国际化进入早期阶段。资本主义垄断的加强,使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推动,生产国际化取得巨大进展。主要表现为:(1) 跨国公司的崛起。日益增多的大型公司到国外投资生产成为跨国公司; 现有的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增设子公司。(2) 出口贸易额在国民生产中比重不断上升。一些大企业产品越来越以国外市场为主要对象。(3) 国际间经济合作加强,一些国家共同开拓某些新兴产业,合作新建大型工程。(4) 劳动力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与不断扩大。(5) 国际间新技术交流受到重视,新技术革命速度加快。(6)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在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 ☚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 资本国际化 ☛ 00009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