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蕃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專科學校 > 蕃學 蕃學 fānxué 宋代爲邊疆少數民族子弟和外國人設置的學校。《宋史·神宗紀》:“[熙寧]八年三月戊戌,知河州鮮于師中乞置蕃學,教蕃酋子弟,從之。”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大觀、政和之間,四夷向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高麗亦遣士就上庠。及其課養有成,於是天子召而廷試焉。” 蕃学学校名。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始建。以大臣野利仁荣主其事,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译为蕃语,用蕃书(西夏文)书写,教授学生。学生皆选自蕃、汉官僚子弟。学成后视其才能酌量授以官职。各州亦设置蕃学。自创蕃学后,由蕃学进而做官的人各州多至数百。北宋神宗熙宁间,于熙(治今甘肃临洮)、河(治今甘肃临夏东北)二州置,收蕃部首领、蕃官子弟入学。徽宗时,在陕西用蕃字地区亦置,挑选通蕃语、识文字之人为教授,教授经典或佛经。后又在广州、泉州置蕃学,是为外国商人子弟所设的专门学校。 蕃学 蕃学❶西夏学校之一种。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建。学生皆蕃、汉官僚子弟,教材是用西夏文译写的《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学成后酌才授以官职。各州也设置蕃学。自创蕃学后,国中由蕃学进而做官的人各州多至数百。 ☚ 西夏国学 回回国子监 ☛ 蕃学 蕃学专门教授西夏文化的学校,为西夏景宗元昊于天授礼法延祚二年 (1039) 所建。蕃学最初仅设于西夏王宫中,学生从西夏皇族及重臣子弟中选出,主事者为西夏开国著名文臣野利仁荣。据《宋史》载,蕃学教授生员主要采用以西夏文翻译的中原儒学典籍,如《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后期可能还有《论语》、《孟子》。生员学成后要经过考试,如果对西夏文字和经书义理的理解确实令人满意,则酌量授以官职。其后各州亦有蕃学,国中经蕃学而致仕的人多至数百。至夏仁宗时,西夏王朝大兴汉文化,人庆二年 (1145) 建大汉太学,又仿中原设进士科,于是蕃学便逐渐让位于汉学了。 ☚ 女真国子学 奎章阁学士院 ☛ 蕃学西夏学校之一种。景宗元昊于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建。以谟宁令(天大王)野利仁荣主其事,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译为蕃语,用蕃文(西夏文)书写,教授学生。学生皆选自蕃、汉官僚子弟。学成后出题试问,视其所答精通,所写端正,酌量授以官职。各州也设置。自创建后,国中由此进而作官者各州多至数百。 蕃学西夏景宗元昊即位后设立的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选蕃、汉官僚子弟俊秀者入学,以西夏语文教学,学成后量授官职。除西夏都城,诸州亦置蕃学。 蕃学官学名。西夏置,用汉族语文进行教学。景宗于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建,命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其事,将《孝经》、《尔雅》、《四言杂学》译为西夏语,用西夏文字书写,教授诸生,招收蕃汉官员子弟入学,学成后量才授官。各州亦置蕃学。自蕃学创建之后,国中由蕃学入仕者,各州多至数百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