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蓝田猿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蓝田猿人中国北方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曾称“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人”。1964年,中国在陕西蓝田县坝河沿岸,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的有头盖骨、上颌骨、牙齿等化石。比“中国猿人”早,距今约70万~60万年(有资料认为110万年)。 蓝田猿人Homo erectus Lantienensis又称“蓝田中国猿人”,是晚期猿人化石。1963~1964年发现于蓝田县陈家窝子和公王岭,一块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包括牙齿)和一块猿人头盖骨化石。二化石产地相距25公里,均在灞河河谷阶地上。其特点是头盖骨眶上圆枕粗壮在鼻上方相连;头骨低平,头骨最宽处在两侧的颞部,骨壁极厚;脑容量小,约780毫升;下颌骨无下颏,下颌骨联合部高度与颏孔高度的差别极大;臼齿列角大。从形态上分析,比北京猿人原始。蓝田猿人头盖骨发现于洞穴之外的堆积中,是我国现有唯一的猿人头盖骨标本,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蓝田猿人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有三门马 (Equussanmeniensis)、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cf.pvealis)、中国猎狗(Hyaena sinensis)、猎豹(Cynailurus pleistocaenicus)、中国爪兽(Nestoritherium cf.sinensis)、丽牛(Leptobos)、葛氏斑鹿(Pseudaxisgrayi)等。从伴生的动物化石看,蓝田猿人当时生活在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环境之中。该地同时还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初期打制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称蓝田猿人文化。现公王岭建有蓝田猿人陈列馆和纪念亭。 蓝田猿人合指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两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化石。1963—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上述两地发现。前者为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后者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以及部分左上颌骨、大部左鼻骨和右鼻骨根及1颗左上第二臼齿,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公王岭的蓝田猿人特征原始、眉嵴粗壮突出且左右相连,额骨低平,头骨壁很厚,顶骨前囟点附近达16毫米;脑量约780毫升。在蓝田猿人产地还发现人工打制石器和用火痕迹。使用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化石距今100万—80万年,陈家窝距今65万—50万年。鉴于两地化石原始性状之差异和年代之先后。多数学者主张把陈家窝化石另立“陈家窝人”,以区别于公王岭的“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见“人类学”中的“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西北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的公王岭发现。先后共发现一具猿人下颌骨化石、一颗猿人牙齿化石、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根据国际惯例,定名为 “蓝田中国猿人”, 简称 “蓝田猿人”或“蓝田人”。其头盖骨化石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咀部前伸,脑容量778毫升,是我国已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中脑容量最小的。经古地磁法测定,该猿人化石距今约80~65万年左右,其地质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 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与蓝田猿人化石同时出土的旧石器生产工具有: 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其制作方法均采用直接打制而成。此外,还有动物化石四十多种,即丽牛、小古熊、鬣狗、犀、水鹿、变种狼、中国貉、鼬、貛、剑齿虎、三门马、大野猪、羚羊、大弥猴、豹、杨氏狮、斑鹿、大角鹿、大熊猫、剑齿象、爪兽、毛冠鹿、豪猪、蝙蝠、兔类、鼠类等。蓝田猿人的发现,不仅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地点, 而且也扩大了我国猿人的地理分布范围, 填补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修建了陈列室和纪念碑亭,供国内外有关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工作者考察研究, 也是广大群众和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好地方。 ☚ 1.猿人化石 2.先民遗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