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萧军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萧军1907—1988辽宁义县人 萧军
萧军
萧军 萧军1907—1988小说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等。辽宁义县人。当过骑兵,进过陆军讲武堂,当过军官。“九一八”后到哈尔滨。1933年,与萧红合著小说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次年,到青岛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1935年底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参加《海燕》和《作家》的编辑,出版了《八月的乡村》。小说真实地描写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组织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的故事,是其代表作。1938年和1940年两次到延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艺”教员。1946年以后去东北办《文化报》,一度受到不应有的批评。有短篇小说集《羊》《江上》《十月十五日》,话剧《幸福之家》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等。1958年受到批判,后被押在北京沙河。1980年平反。著有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上、下册)、《吴越春秋史话》、《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有《萧军文集》。 ☚ 关露 杨荫深 ☛ 萧军 萧军1907.7.3—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咏飞、刘蔚天等。笔名有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幼读私塾。当过骑兵。1926年考入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法律和军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朋友组织抗日义勇军,失败后逃赴哈尔滨。同年12月在哈尔滨《民国日报》发表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暴风雨中的葩蕾》。1932年与金剑啸、萧红等组织星星剧团,又参与长春《大同报·夜哨》的编辑工作。1933年与萧红自费出版小说合集《跋涉》,问世后对东北文坛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涓涓》、短篇小说《一个雨天》、《期待》以及一些诗歌、剧本。1934年春与萧红去青岛。同年秋抵上海。不久与鲁迅结识,参加《海燕》、《作家》等杂志的编辑。1935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被誉为一面抵抗日本侵略的文学的旗帜。鲁迅作序指出:小说“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显示着中国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1936年鲁迅逝世后参加治丧具体工作,出殡时任游行队伍总指挥,并参与《鲁迅先生纪念集》的编辑。在上海期间,出版短篇小说集《羊》、《江上》、长篇小说《第三代》以及中篇小说《涓涓》等。1937年抗战开始后,与萧红赴武汉,参加《七月》的编辑。同年底赴山西临汾,任教于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后曾任成都《新民报》副刊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1940年夏赴延安,曾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全国文协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艺文学系教员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在张家口组织鲁迅学会。同年秋到哈尔滨,历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东北文协理事、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总编辑。建国后任北京市文物组研究员、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并出版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剧本《幸福之家》,以及散文和回忆史料等著作多种。 ☚ 黄鹏基 萧红 ☛ 萧军 现代作家。原名刘鸿霖,辽宁锦县人。曾有过行伍的经历, “九一八”后参加过抗日活动。1933年与肖红合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还有长篇《第三代》和短篇集《羊》、《江上》等。 萧军1907—1989原名刘鸿霖,后改蔚天、吟飞、羽捷、燕白,笔名三郎、田军、萧军。现代作家。辽宁义县人。1925年在吉林省当骑兵,次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8年讲武堂炮兵科肄业。“九·一八”事变后,曾与朋友拟组织义勇军,未果,逐赴哈尔滨。1932年,与罗烽、白朗在《大同报》编 《夜哨》、在 《国际协报》编《文学周刊》等副刊,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与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1934年夏初,与萧红一起离开哈尔滨到青岛,同年11月到上海,与鲁迅相会。1935年在鲁迅指导下,参加《海燕》、《作家》等刊物出版的组织工作。1936年鲁迅逝世,他参加治丧办事处工作,殡葬时担任游行队伍总指挥,为负责编辑《鲁迅纪念集》成员之一。1938、1940年两次赴延安,在延安五年期间,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1946年又回到黑龙江,担任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任社长、出版《文化报》任总编辑。1949年在抚顺总工会编写劳动模范传记。1951年到北京,曾在北京文物组当研究员,后辞去,专门从事写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1933年以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羊》,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吴越春秋》,中篇小说《涓涓、萧军戏剧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等。 萧军 萧军1907—1988Xiao Jun现代小说家。原名刘鸿霖,常用笔名三郎、田军等发表作品。辽宁义县人。青年时代曾在军阀部队当过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并任教,这使他对社会有了较深的接触。“九·一八”事变后来到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33年与萧红合著并自费出版了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的编辑。后转赴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和短篇小说集《江上》、《羊》等。1938年萧军来到延安,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去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返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萧军赴东北,创办了《文化报》并任主编。后深入矿工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和戏曲研究。1978年后萧军得到平反并重新活跃于文坛,写下了一些散文和通俗历史小说。 ☚ 蒋光慈 萧红 ☛ 萧军 萧军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07年,卒于1988年。原名刘鸿霖,曾用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萧军于1932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934年,他从哈尔滨来到青岛,在 《青岛日报》 副刊担任编辑。不久以后,萧军来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参加 《海燕》和 《作家》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萧军曾担任万人送葬队伍的总指挥,并参与了编辑《鲁迅全集》的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萧军离开上海来到武汉,并参加 《七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后又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担任教职。1938年3月,萧军来到延安,曾先后担任过文化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等职。1946年,萧军离开延安前往哈尔滨,后到佳木斯担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7年,萧军回到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并担任社长,同时主编《文化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萧军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中篇小说 《涓涓》,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羊》、《江上》等,剧本《幸福之家》,散文集 《十月十五日》等等。萧军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萧三 萧红 ☛ 萧军 萧军1907~1988现当代小说家。原名刘鸿霖,另有笔名田军、三郎。生于辽宁义县一工人家庭。青年时代从军,1932年开始文学生涯。后与萧红结识,出版过短篇小说合集《跋涉》。193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敌伪军的战斗,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保家卫国的强烈斗争意志。鲁迅为之作《序》。翌年著有长篇《第三代》1、2部,展现清末民初东北农民的痛苦、反抗及其悲惨遭遇,艺术上较前成熟,建国初继续出版了后6部。另有《五月的矿山》等小说。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粗犷沉郁的艺术风格。 ☚ 陈百吹 傅雷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