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萧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萧军1907—1988

辽宁义县人
作家。曾任东北大学鲁艺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北京分会主席等职。著有《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萧军近作》等。
乳名:小林、欢气儿、欢喜
学名:刘鸿霖
自号:辽西醉侠
笔名:萧军、一间楼主、三郎、大司碷、万年青、小伙计、不才、田军、田倪、白燕子、外行、百姓、刘军、刘均、刘郎、刘蓓力、刘燕白、阮七郎、求真楼主、者也、呜咽、秀才、夜莺、学生、郎华、标准市民、栏丁、虹啸、海交、萧田、馆丁、酡颜三郎、编者、爱群、新市民、塞上、潇潇、燕白、毅人
雅号:出土文物
自称:三十年代人物鲁门小弟子
绰号:亡命徒、辽西醉虾、拧种、球子、滚刀肉
别名:刘三郎、刘羽捷、刘吟飞、刘泳飞、刘维信、刘蔚天、君先生

萧军

我的童年
萧军与萧红
萧军印象(1—3)
萧军琐记
萧军的生活与创作
我与萧军
萧 军
玄 默
纪 宇
郭 琳
庐 湘
胡 风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37页
*中央日报1966年11月2日
文学报1982年8月5、12日,12月2日
陕西日报1983年4月26日
吉林日报1983年5月23日
北京晚报1984年4月25日,新华文摘
1984年6期
东北名作家萧军
行待开花万里红——萧军生活片断
我的文学生涯简述(上,下)
我活着,还要好好工作下去——访萧军同志小
李立明
徐 塞
萧 军
雨 寒
*中华月报1975年721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1期
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5,6期
西湖1979年10、11期
三十年风雨记萧军
我所认识的萧军
“敢将赤胆奉尊前”——略说萧军与鲁迅的战斗
情谊
庐 湘
陈 隄
张毓茂
春风1980年1期
春风1980年1期
求是学刊1980年1期
记萧军
萧军和他的《八月的乡村》
萧军(作家笔名考释)
我的童年
舒群与萧军
跋涉者——萧军和他的作品
萧军著作简目
萧红,萧军在哈尔滨
萧军访问记
鲁迅与萧军
我的父亲——萧军
萧军的早期生活与创作
“武以观德”——访老作家萧军
略论萧军的思想和创作
海滨沧桑觅旧踪——萧军、萧红在青岛
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记萧军同志
葆得丹心照汗青——访著名作家萧军先生
萧军(中国作家笔名探源)
萧军在成都
从学校到军中——自传(《人与人间》第二部)
老兵萧军的苍凉
萧军及其创作的价值——鲁迅论萧军给我们的
启示
阎纯德 白淑荣
马煜忠
丛 杨
萧 军
董兴泉
刘景华
萧 耘
孟 希
戴永夏
雨 霖
萧 耘
陈 隄
杨丁新
张毓茂
戴永夏
龙 音
白 桦等
于 胜等
任 耕
萧 军
赵淑侠
金训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2辑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0年3,4期
春风1980年11期
北疆1981年创刊号
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2期
花城1981年5期
花城1981年5期
集萃1981年5期
泉城1981年6期
吉林青年1981年9期
文学报1981年15期
克山师专学报1982年1期
中华武术1982年1期
求是学刊1982年2期
柳泉1982年3期
北方文学1982年4期,文苑掇英第86页
河北青年1982年4期
海燕1982年4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2期
北疆1983年3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4期
求是学刊1983年4期
萧军年谱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1期
萧军从事文学简论方未艾克山师专学报1984年3期

萧军
萧军年谱
萧军著作一览
萧军
我的文学生涯
张毓茂
王业伟
王业伟
陈纪滢
萧军
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3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4期
*三十年代作家记1980年第111页
艺术的召唤——文学艺术家的自述第314
两个勇敢的跋涉者——记萧军与萧红
萧军
张毓茂文艺论丛第19辑第309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60页
萧军
萧军
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54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14页,中
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32页
小传
文学长途上的艰辛跋涉者——萧军和他的作品
萧军
记萧军
萧军
萧军(1907- )
萧军
萧军
萧军自传及其他
二萧散记——又论萧军、再论萧红
萧军
刘景华
孙陵
阎纯德
季林
编纂组
方青
赵聪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642页
北京文艺年鉴(1982)第315页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1980年第25页
作家的足迹第260页
*作家的生活第7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2册第561页
*现代文坛百象第52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307页
*漫谈中国新文学第12页
*漫谈中国新文学第48页

萧军

从临汾到延安
萧军纪念集
我与萧军
萧军传
萧军和他的穷朋友
萧军及其处女作——《懦》
挺然一倔竹——记萧军
著名作家萧军病逝
萧军在最后的日子里
跋涉者的人格力量——我认识的萧军
坦荡磊落个性鲜明,无求无惧铁骨铮铮,老作家
萧军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萧军
梁山丁主编
王德芬
张毓茂
檀林
兴泉
管桦
曾晓鸣
刘景华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58页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871页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72页
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323页
中国文化报1986年4月13日
辽宁日报1986年5月6日
人民日报1988年6月12日
人民日报1988年6月23日
文学报1988年6月30日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
人民日报1988年7月9日
往事悠悠行作烟——吊萧军先生
忆萧军先生
我所了解的萧军
迟写的采访记——记萧军
东北现代作家传略——萧军
我和萧军的姻缘——一幕爱情的悲喜剧
萧军论
“萧军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年”庆祝会资料汇
王禹时
骆宾基
李燕杰
赵金铭
王德芬
张毓茂
光明日报1988年7月1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7月12日
人民政协报1988年7月26日
团结报1988年11月15日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年2辑
飞天1982年1期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年5辑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年9辑
乱离杂记——忆萧军与萧红
萧军与萧红的悲欢离合(上、下)
萧军在延安
“蜗蜗居”里的“蜗蜗精”——闲话我的父亲萧军
萧军生平
萧军是怎样从文坛消失的?——重评《生活报》
与《文化报》的论争
锡金
范志亭
王德芬
萧耘
张毓若
新苑1986年4期
名人传记1986年5、6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4期
华人世界1988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4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为了悼念萧军先生
老钟——怀萧军
萧军和他的底层世界
忆萧军
安息吧,萧军老伴
记萧军
我所认识的萧军
我所知道的萧军先生
萧军精神不死
友谊长存
壮哉,萧老!
萧军著作编年目录
故友三人行
相隔十八年的两次会面——《点点滴滴记忆犹
新》之二
骆宾基
叶文玲
邢富君
刘岘
王德芬
雪苇
贺金祥
张毓茂
梁山丁
梅志
姚锦
朱育培等
锡金
骆宾基
文艺界通讯1988年8期
江南1989年1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2期
图书馆学刊1989年3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5期
文艺界通讯1989年5期
相识·相处·相知——记萧军
我和萧军
萧军文学创作始年考
闯进文坛的“土匪”——作家萧军传奇
萧军和我的友谊
著名文学家萧军在北京逝世
龚大章
王德芬
铁峰
沈卫威
刘流
李方诗等主编
出版工作1989年7期
文汇月刊1989年10期
锦州师院学报1990年2期
青春1990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33页

半宾半友式的交往——毛泽东与萧军陈 微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279页
萧军

萧军1907—1988

小说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等。辽宁义县人。当过骑兵,进过陆军讲武堂,当过军官。“九一八”后到哈尔滨。1933年,与萧红合著小说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次年,到青岛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1935年底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参加《海燕》和《作家》的编辑,出版了《八月的乡村》。小说真实地描写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组织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的故事,是其代表作。1938年和1940年两次到延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艺”教员。1946年以后去东北办《文化报》,一度受到不应有的批评。有短篇小说集《羊》《江上》《十月十五日》,话剧《幸福之家》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等。1958年受到批判,后被押在北京沙河。1980年平反。著有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上、下册)、《吴越春秋史话》、《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有《萧军文集》。

☚ 关露   杨荫深 ☛
萧军

萧军1907.7.3—

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咏飞、刘蔚天等。笔名有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幼读私塾。当过骑兵。1926年考入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法律和军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朋友组织抗日义勇军,失败后逃赴哈尔滨。同年12月在哈尔滨《民国日报》发表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暴风雨中的葩蕾》。1932年与金剑啸、萧红等组织星星剧团,又参与长春《大同报·夜哨》的编辑工作。1933年与萧红自费出版小说合集《跋涉》,问世后对东北文坛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涓涓》、短篇小说《一个雨天》、《期待》以及一些诗歌、剧本。1934年春与萧红去青岛。同年秋抵上海。不久与鲁迅结识,参加《海燕》、《作家》等杂志的编辑。1935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被誉为一面抵抗日本侵略的文学的旗帜。鲁迅作序指出:小说“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显示着中国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1936年鲁迅逝世后参加治丧具体工作,出殡时任游行队伍总指挥,并参与《鲁迅先生纪念集》的编辑。在上海期间,出版短篇小说集《羊》、《江上》、长篇小说《第三代》以及中篇小说《涓涓》等。1937年抗战开始后,与萧红赴武汉,参加《七月》的编辑。同年底赴山西临汾,任教于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后曾任成都《新民报》副刊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1940年夏赴延安,曾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全国文协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艺文学系教员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在张家口组织鲁迅学会。同年秋到哈尔滨,历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东北文协理事、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总编辑。建国后任北京市文物组研究员、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并出版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剧本《幸福之家》,以及散文和回忆史料等著作多种。

☚ 黄鹏基   萧红 ☛

萧军

 现代作家。原名刘鸿霖,辽宁锦县人。曾有过行伍的经历, “九一八”后参加过抗日活动。1933年与肖红合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还有长篇《第三代》和短篇集《羊》、《江上》等。

萧军1907—1989

原名刘鸿霖,后改蔚天、吟飞、羽捷、燕白,笔名三郎、田军、萧军。现代作家。辽宁义县人。1925年在吉林省当骑兵,次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8年讲武堂炮兵科肄业。“九·一八”事变后,曾与朋友拟组织义勇军,未果,逐赴哈尔滨。1932年,与罗烽、白朗在《大同报》编 《夜哨》、在 《国际协报》编《文学周刊》等副刊,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与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1934年夏初,与萧红一起离开哈尔滨到青岛,同年11月到上海,与鲁迅相会。1935年在鲁迅指导下,参加《海燕》、《作家》等刊物出版的组织工作。1936年鲁迅逝世,他参加治丧办事处工作,殡葬时担任游行队伍总指挥,为负责编辑《鲁迅纪念集》成员之一。1938、1940年两次赴延安,在延安五年期间,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月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1946年又回到黑龙江,担任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任社长、出版《文化报》任总编辑。1949年在抚顺总工会编写劳动模范传记。1951年到北京,曾在北京文物组当研究员,后辞去,专门从事写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1933年以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羊》,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吴越春秋》,中篇小说《涓涓、萧军戏剧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等。

萧军

萧军1907—1988Xiao Jun

现代小说家。原名刘鸿霖,常用笔名三郎、田军等发表作品。辽宁义县人。青年时代曾在军阀部队当过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并任教,这使他对社会有了较深的接触。“九·一八”事变后来到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33年与萧红合著并自费出版了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的编辑。后转赴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过去的年代》和短篇小说集《江上》、《羊》等。1938年萧军来到延安,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去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返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萧军赴东北,创办了《文化报》并任主编。后深入矿工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和戏曲研究。1978年后萧军得到平反并重新活跃于文坛,写下了一些散文和通俗历史小说。
萧军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出版于1935年,鲁迅亲自为之作序并编入“奴隶丛书”。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一支从敌人营垒中哗变出逃的小分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投奔人民革命军,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作品着重展现了这支游击队同敌人的殊死搏斗,以及克服队伍内部种种矛盾的艰难历程。作品通过东北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要求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经历,揭示了“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深刻主题。作者塑造了鲜明而饱满的战斗者的群体形象,在客观描写过程中揭示了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同时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东北民俗民情。作品以深沉的思想内容和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 蒋光慈   萧红 ☛
萧军

萧军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07年,卒于1988年。原名刘鸿霖,曾用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萧军于1932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934年,他从哈尔滨来到青岛,在 《青岛日报》 副刊担任编辑。不久以后,萧军来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参加 《海燕》和 《作家》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萧军曾担任万人送葬队伍的总指挥,并参与了编辑《鲁迅全集》的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萧军离开上海来到武汉,并参加 《七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后又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担任教职。1938年3月,萧军来到延安,曾先后担任过文化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等职。1946年,萧军离开延安前往哈尔滨,后到佳木斯担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7年,萧军回到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并担任社长,同时主编《文化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萧军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中篇小说 《涓涓》,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羊》、《江上》等,剧本《幸福之家》,散文集 《十月十五日》等等。萧军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萧三   萧红 ☛
萧军

萧军1907~1988

现当代小说家。原名刘鸿霖,另有笔名田军、三郎。生于辽宁义县一工人家庭。青年时代从军,1932年开始文学生涯。后与萧红结识,出版过短篇小说合集《跋涉》。193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敌伪军的战斗,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保家卫国的强烈斗争意志。鲁迅为之作《序》。翌年著有长篇《第三代》1、2部,展现清末民初东北农民的痛苦、反抗及其悲惨遭遇,艺术上较前成熟,建国初继续出版了后6部。另有《五月的矿山》等小说。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粗犷沉郁的艺术风格。

☚ 陈百吹   傅雷 ☛
000063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