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志湖北地方志。清章学诚(1738—1801)主修。七十四卷, 《检存稿》四卷,《未成稿》一卷。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 ,浙江会稽(绍兴)人。乾隆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自以迂疏,不合世用,未入仕途。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著有《文史通义》、《校讎通义》等,先后纂修《和州志》、 《亳州志》和《永清县志》等。是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完稿,因故未刊行。现存《章氏遗书》 “湖北通志”为通志、掌故、文征三书体。其一,通志七十四卷,含志序一篇;皇言、皇朝编年二纪;方舆、沿革、水道三图;职官、封建、选举、族望、人物五表;府县、舆地、食货、水利、艺文、金石六考;经济、循绩、捍御、师儒四政略;序传、正史补遗等五十三传。其二《湖北掌故》,六十六目,分官司员额、官司职掌、员缺繁简、吏典事宜四吏科目;赋役、仓庾、漕运、杂税、牙行等十九户科目;祀典、仪注、科场等十三礼科目;捋弁员额、兵丁技艺、武弁例马等十二兵科目;里甲、编甲图、囚粮衣食、三流道里表等六刑科目;城工、塘汛、江防、钢铁、矿厂、工料等十二工科目。其三《湖北文征》八集,分正史列传上下二集;经济策画上下二集;词章诗赋上下二集;集人诗词上下二集。另附《湖北丛谈》,分考据、轶事、琐语、异闻四类。章氏为有清一代史学大师,著名方志学家。此书体例为典型的三书(志、掌故、文征)四体(加丛谈)志书,与当时通行志体不同。阙访列传、前志列传、政略等都属创例;是书虽重历史,但于研究湖北人文、经济地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章氏遗书》本。 湖北通志❶一百卷,首五卷,清吴熊光等修。吴熊光,安徽休宁人,官湖广总督。乾隆五十五年(1790),总督毕沅等延章学诚纂《湖北通志》,未及刊布。吴熊光复奏修之,书久未成,遂分遣幕友编辑,嘉庆九年(1804)成书,是湖北分修通志之始。嘉庆九年刻印,志首圣制,分十四类,为疆域、建置、政典、藩封、古迹、寺观、祥异、职官表、选举表、名宦、人物、艺文、金石、杂记,子目五十二。此志大体参用雍正旧志,雍正志系据康熙志附益,其目或增或并,总为三十三门,附见者十三门。是志以纲挈目,旧志各门,分括于总纲之内。乾隆之后,名流辈出,志体整齐划一,远过于康熙之时。故此志编次,大致相类,其中风俗物产,附于政典,祠庙陵墓,不入古迹。古迹之外,又专立寺观。其体例不无可议,新增仅金石一门,是当时修志之流派。唯此一省之通志,卷端无序例,其率尔成篇,可以概见。此志取材,不出于《一统志》各书,篇中舛讹,重复不一而足,故议者谓其率陋,不称佳构。皆因当时既不用章学诚原稿,编纂又不得其人。其修志职名纂修首署陈诗,陈诗原任工部虞衡司额外主事,蕲州知名士,实非陈诗手订,而借重其名。陈诗以此志非己撰,别成《湖北方域志》九十九卷,未刊行。此书有清嘉庆九年 (1804)刻本。 ❷ 一百七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撰。张仲炘,字次珊,江夏 (今湖北武昌市) 人,光绪三年 (1877)进士,官通政司参议。杨承禧,字致存,江夏 (今武汉) 人,光绪十六年 (1890) 进士,官四川候补道。《湖北通志》自嘉庆九年(1804)成书后,兵燹频仍,光绪初巡抚彭祖贤,据武昌柯逢时修志之议,设局续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稿略成,共二百余卷。嗣后总督张之洞续之,因卒未竟。宣统三年 (1910),柯逢时复主刊刻志稿。张仲炘正监督存古学堂兼领其事,因辛亥革命中止。民国四年 (1915),张仲炘等始搜据旧稿类辑,十年 (1921)刻书。此志续嘉庆 《湖北通志》而作,共三经其稿。书虽成于民国十年,事迹止于宣统三年,其后事实,概不登载。书分十志,为舆地、建置、经政、学校、武备、祥异、艺文、金石、职官、人物,及杂记,子目五十七。本志大体参用嘉庆旧志,仍以纲挈目。嘉庆志疆域门,此志作舆地门。其藩封不列专类,古迹寺观附入舆地。学校、武备,也系经政之一。此志于经政之外,又于此二者各立专志。祥异为旧志所有,其后学术日新,既有杂记,当以附入。经政志中特创新政一门,艺文志中分列存目一项,凡此种种,皆其义例当商榷者。此书修历三次,编纂者数十人,发帑数十钜万金,延至民国成书,不能毕究义例,贯串事实。原有稿本,笔者如钱桂笙、姚晋圻、杨守敬等,皆一时绩学之士,故其搜采甚详,张仲炘等依类排比,增益其未备。民国以来,各省皆设局修志,而湖北独先告成。是书在近代地志中仍为难能之著。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