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苯丙酮尿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benbingtong niaozheng

由于先天性酶的缺乏,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
❶智力低下是本病最突出的特点,患儿在生后数月就可出现智力低下,表情呆滞,易激惹。
❷抽搐发作,常在1岁以前出现。
❸毛发颜色在新生儿期尚正常,后转为黄褐色。皮肤白嫩。虹膜色素少。
❹因尿、汗中存在苯乙酸,使患儿有特殊发霉的气味。诊断:本病是少数可治疗的遗传代谢病之一。但在典型症状出现以后,虽不难诊断,但治疗为时已晚,脑损伤已形成。必须强调在症状出现前做出诊断。我国大城市已开展新生儿筛查工作,所有新生儿出生数日开始喂奶后即应作常规筛查,将有苯丙酮尿症的病例及早发现出来。治疗:婴儿出生后,一经确诊立即开始饮食控制,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以避免发生脑损害。婴儿以米粉、奶糕为主食,幼儿可选用大米、小米、大白菜、土豆及菠菜等含苯丙氨酸少的食物。有条件可用特殊制备的低苯丙氨酸蛋白质。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检查血中苯丙氨酸含量,注意生长发育情况,以进行饮食调整。饮食计划要周密,需供给足够的蛋白质、热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停止饮食疗法的年龄约在4~8岁,此时脑损害的危险期已过。

☚ 染色体病   半乳糖血症 ☛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

系一种遗传性代谢障碍疾病。由于肝脏中缺乏苯丙氨酸的羟化酶,不能形成酪氨酸,苯丙氨酸和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对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表现在婴儿期为呕吐、烦躁不宁、湿疹、尿中苯丙酮酸排泄增加而有酶样臭味。严重者影响智能发育或为痴愚或白痴。有的尚有肌张力增加或癫痫。由于酪氨酸缺乏可导致黑色素缺乏,病人皮肤、毛发、虹膜等颜色变淡。本病诊断较容易,取病人尿少量,酸化后加入数滴5%氯化铁,出现深蓝色者为阳性即可确诊。如能早期发现给以低苯丙氨酸饮食可使神经发育正常。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是较常见氨基酸代谢障碍病之一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发病率因种族而异,西方一般报道约1:10000,在中至重度智能低下人群中约占1/100;我国约为1:15000(上海及八省市PKU筛查协作组)。典型病人肝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不能代谢为酪氨酸,致苯丙氨酸及其中间代谢物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在体内蓄积及经尿排出,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萎缩,智能低下。本病如能早期诊断,限制饮食中苯丙氨酸含量,可使患儿健康成长。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它与酪氨酸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代谢障碍发生的部位如下图。
近年证明于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的过程中,除主要需有苯丙氨酸羟化酶参与外,尚需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还原型辅酶Ⅱ的参与,当这些酶缺乏时,可引起某些不典型的苯丙酮尿症。
智能低下是苯丙酮尿症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可能尚未察觉异常,生后4~9个月时神经精神发育明显落后,未经治疗患者,绝大多数为白痴; 情绪反应与记忆力均差,言语障碍,生长发育落后,仅1%患儿智能接近正常。新生儿期毛发颜色尚正常,后渐变金黄色,且干燥。约1/4患儿有湿疹,尿及汗液有特殊“霉味”(苯乙酸增高引起),易呕吐及激惹不安。1/3患者有神经症状和体征如节律性摇晃动作、震颤、腱反射活跃、肌张力增高,重症患者可伴脑性瘫痪,约1/4~1/3患者婴儿期可有癫痫发作,多表现为婴儿痉挛症,80%患者脑电图有异常。
初生正常婴儿血苯丙氨酸浓度都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血清苯丙氨酸含量为0.84~2.46 mg/dl),以后由于新生儿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等的不成熟,可使血中苯丙氨酸堆积,引起一过性苯丙氨酸升高,但一般于2~3周内恢复正常。典型苯丙酮尿症患者初生1~3天内血苯丙氨酸亦可在正常范围内,以后迅速升高;若不经治疗,血清苯丙氨酸浓度持续在20~30mg/dl以上。
本病应力求早期诊断,争取及早治疗,对有阳性家族史及父母间有亲缘关系的新生儿及临床有可疑症状者,应作以下检查以确定诊断。

苯丙氨酸代谢示意图

注: (1)苯丙酮尿症 (2)酪氨酸代谢障碍 (3)尿黑酸症(4)白化病


(1) 尿三氯化铁试验与国产苯丙酮尿症快速诊断试纸试验:尿中如含苯丙酮酸则三氯化铁试验呈绿色,放置后退色;如尿中含尿黑酸、组氨酸或氯丙嗪代谢产物,亦可显绿色而呈假阳性反应。国产PKU试纸润湿尿液后如呈蓝绿色为阳性,并可根据色泽深浅与标准色板比较,估计尿中苯丙酮酸含量。因血清苯丙氨酸浓度低于15~20mg/dl,尿中可无苯丙酮酸排泄,故新生儿期患者尿三氯化铁及试纸试验可呈阴性。
(2) 细菌抑制试验(Guthrie试验): 枯草杆菌ATCC6633的生长需苯丙氨酸,如在培养基内掺入苯丙氨酸拮抗剂β-2-噻吩丙氨酸可抑制细菌生长,但如新生儿血清中苯丙氨酸浓度超过2~4mg/dl时,细菌仍可生长。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用本法进行新生儿筛选,以期及早诊断苯丙酮尿症患者。
(3) 血清苯丙氨酸及酪氨酸测定: 凡经上述各项筛查试验疑为苯丙酮尿症患者时,必须作本项测定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饮食治疗,生后三周内即开始低苯丙氨酸饮食,基本上可避免智能低下,若生后6月以上才开始治疗,则约1/3患儿智力低下。开始治疗时应将苯丙氨酸摄入量限制于每日70~80mg/kg(重型患儿苯丙氨酸耐量为每日250~500mg),但总蛋白摄入量应得到保证,故选用低苯丙氨酸奶粉治疗较为理想。治疗中应经常定期检查血苯丙氨酸浓度,以保持于5~10mg/dl为宜,否则易导致苯丙氨酸缺乏,表现贫血,骨质萎缩,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饮食治疗应持续5年以上。对某些非典型苯丙酮尿症患者,可给予辅因子四氢生物喋呤治疗。食物中除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外,均含有蛋白质; 其中苯丙氨酸含量占蛋白质的3~5%。故从普通食物中摒除苯丙氨酸是困难的。
预防除逐步全面推行新生儿期苯丙酮尿症普查筛选外,对已发现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家系进行杂合子检测,作好遗传咨询,避免近亲或杂合子婚配,指导计划生育,减少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出生率。孕妇患者应限制苯丙氨酸摄入量,若血苯丙氨酸浓度超过12~15mg/dl时应给予治疗,使血浓度维持在6~8mg/dl,浓度太低或苯丙氨酸缺乏时也可导致胎儿损害。妊娠时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每日最少量为75~80g。
☚ 氨基酸代谢障碍   尿黑酸尿症 ☛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最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小儿智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智力发育障碍小儿之0.5~1%。因为先天性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而致血中苯丙氨酸含量异常增高及尿中排出苯丙氨酸。引起神经病变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积存的苯丙氨酸或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间接经由抑制5-羟色胺合成,抑制γ-氨基丁酸的生成,或抑制酪氨酸的代谢而引起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足,或干扰蛋白质与糖脂的合成等多种途径,影响髓鞘的形成。患儿的脑重减轻,脑白质因脱髓鞘而变成灰白色,重型患者脑白质可因髓鞘脱失及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而呈海绵状。
患者出生时可为正常,但以后发育迟缓,起坐、走路、说话都较正常儿童为晚。智力低下是极突出的症状,约占60%,且常较严重。30%的患儿有惊厥,但进入学龄后则消失。30%有湿疹。因黑色素形成障碍故往往发色及肤色变淡,并呈蓝眼睛。病儿可有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手足徐动症或震颤,锥束征可呈阳征。脑电图往往有异常。尿三氯化铁试验及尿2,4-二硝基苯肼试验呈阳性,但需血中苯丙氨酸相当高时才会出现阳性,故不很可靠,但为在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病例,需要对全部初生儿进行筛选检查,这二法简便易行,仍不失为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血中苯丙氨酸含量高者枯草杆菌抑制试验可呈阳性,这是目前常用的筛选方法。最可靠的诊断法是测定血清苯丙氨酸的含量 (正常值为1~3mg/ml)。治疗只有用限制苯丙氨酸饮食,生后数周即开始治疗者,可预防将来发生智力障碍。如超过3月才开始治疗者,疗效就减逊。但苯丙氨酸是必需氨基酸,故应经常测定血中苯丙氨酸的浓度,使固定在3~8mg/ml之间,其含量不宜过低。

☚ 氨基酸代谢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
000117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