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苜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苜蓿mù xù豆科植物。李商隐《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苜蓿mùxu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花蝶形,结荚果。是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苜蓿mùxu〈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牧草,也可作绿肥。 苜蓿mùxu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做牧草和绿肥。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其他 > 苜蓿 苜蓿 mùxu 亦稱“木粟”、“光風草”、“懷風”。豆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原產西域,漢時傳入内地。《史記·大宛列傳》:“〔大宛〕 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苜蓿》“〔釋名〕木粟、光風草。”又引葛洪《西京雜記》云:“樂游苑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懷風,又名光風。”宋·唐庚《除鳳州教授》詩:“絳紗諒無有,苜蓿聊可嚼。”參閱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蔬類·苜宿》。 苜蓿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苜蓿 苜蓿 mùxu 亦作“目宿”。漢武帝時自大宛傳入中土,爲古大宛語之音譯,後訛寫作“木粟”。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紫目蓿,根莖茂盛。葉小,開細黄花,結螺旋形小莢果;南苜蓿葉稍大而圓。主治石淋,浮腫。《史記·大宛傳》:“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漢書·西域傳上》作“目宿”。參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苜蓿》。 苜蓿 苜蓿马嗜苜蓿,故亦用作马的代称。明·夏完淳《大哀赋》:“嘶风则苜蓿千群,卧野则騊駼万帐。” ☚ 午日三公 谋元 ☛ 苜蓿【同义】总目录 光风苜蓿怀风连枝草牧宿 马陆【同义】总目录 百足百节马陆马轴马马蠲 苜蓿药名。出 《名医别录》。又名金花菜、光风草。为豆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或南苜蓿M. hispida Gaertn.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苦、涩、微甘,平。清热凉血,利湿退黄,通淋排石。治热病烦满,黄疸,痢疾,肠炎,痔疮出血,膀胱结石,小便不利,浮肿。内服: 煎汤,15~30g; 捣汁,90~150g。紫苜蓿含皂苷、苜蓿酚 (Medicagol)、苜蓿二酚(Sativol)、拟雌内酯 (Coumestrol)、大豆黄酮、苜蓿素等。南苜蓿含鹰嘴豆芽素A (Biochani-nA)、染料木素、胡萝卜素等。全草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并对小鼠脊髓灰白质炎有效。苜蓿素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每日喂食大鼠,使血中甲状腺素水平增高,有轻度抗氧化作用及雌激素样作用。苜蓿酚、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素、拟雌内酯均有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苜蓿alfalfa见“紫花目蓿”。 苜蓿Alfalfa一种饲料作物,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原产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的中亚,后传入欧洲、东亚、非洲和新大陆。分为牧草类和藤本类,具三小叶,开黄色或蓝紫色花。可适应各种气候和土壤,黄色花种的藤本类生长于干旱的大草原,而蓝色花种的牧草类则分布于气候宜人地区,常用于制造抗病、杀虫等药品。在加拿大,产量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变化,如埃德蒙顿地区两季收割量5136千克/公顷,温尼伯则为6787千克/公顷,圭尔夫三季收割量13619千克/公顷。现仍是加拿大重要的饲料作物。 苜蓿越年生蔓性豆科草本植物。又称苕子、大苕、元苕、巢莱、野碗豆、蓝花草子等。既是很好的肥料,又是优质的饲料,苕尖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四川种植苕子的时间长,面积大,范围广,曾经是四川主要冬绿肥品种。全生期190天~240天左右,但因品种、播期及地区气候而异。一般在中稻收后播种,翌年3月中旬左右收青,5月底前后收种。现全省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德阳、成都、绵阳等市地,亩产鲜草1500千克~2000千克,种子25千克~40千克。 苜蓿植物名。古大宛语的音译。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是一种富有营养的极好饲料。产于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作物才大量移植于中国内地。 苜蓿 苜蓿植物名。或作目蓿,古大宛语BuKsu-k之译音。又称光凤草或连枝草。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采归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史记· 大宛列传》: 大宛左右“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古代所称苜蓿专指紫苜蓿而言,今为苜蓿属(Me-dicago)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统称。 ☚ 腽肭兽 葡萄 ☛ 苜蓿 苜蓿muxu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苜蓿属(Medicago)中的紫苜蓿(M.sativa)南苜蓿(M.hispida)等的统称。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铺散。复叶,具3小叶,小叶上部边缘有细齿,托叶贴生在叶柄基部上。花很小,黄色或紫色,成短总状或头状花序,腋生。萼齿近等长,旗瓣长圆形或倒卵形,雄蕊(9)+1二组。荚果螺旋形或多弯曲,很小,不开裂。种子肾形或矩形。多为野生,我国各地有栽培。为优良饲料植物,又可作绿肥。 ☚ 黄檀 菊 ☛ 苜蓿 苜蓿豆科植物,俗称“草头”。可作绿肥或牲畜饲料,嫩叶可食。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时引进。《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国,马嗜苜蓿,汉使带回种子,大量种植于长安离宫旁。《汉书·大宛列传》亦载“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 芗 菘 ☛ 苜蓿 苜蓿Muxu豆科。又称紫苜蓿。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上部叶缘有锯齿;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花蓝紫色。荚果螺旋状卷曲,有数种子;种子肾形,黄褐色。原产欧洲及亚洲西部。我国北部广为栽培或逸为野生。为优良饲料植物,又可作绿肥。 ☚ 合欢 紫檀 ☛ 苜蓿mù xu《本草纲目》菜部第27卷苜蓿(19)。药名。 苜蓿 苜蓿亦作“风光草”。植物名。古代伊朗的重要农作物, 是饲养良种马匹的主要饲料。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张骞出使西域, 从大宛国带回。《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俗嗜酒, 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即葡萄)肥饶地。”汉以后历代皆有种植。晋武帝时有苜蓿园。唐代驿马亦以苜蓿为饲料, 人亦有食之者。宋元以后, 盛产于陕西等北方诸省。到明代已遍于南北各地。 ☚ 葡萄 香荽 ☛ 苜蓿或作目蓿。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西域。汉武帝时,李广利征服大宛,始将苜蓿移植于中国内地。时又称其为“光内草”或“连枝草”。 苜蓿植物名。或写作目宿。又称木粟,言其米可炊食。又称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称怀风、光风。《西京杂记》卷一记:茂陵人谓之连枝草。可作饲料、绿肥、药材。其嫩茎叶人可为蔬,其籽可为饭。《史记·大宛传》载:苜蓿原产西域,汉武帝时汉使取其种实,中原“始种苜宿”。《汉书·西域传》载:天子在离宫馆旁益种苜蓿。《四民月令》记:七八月,可种苜蓿。《本草纲目·菜部》载:苜蓿年年自生,一年可三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