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苛政猛于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先秦寓言。《礼记·檀弓下》:孔于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枕中记 若石 ☛ 《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4),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5)识之(6),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1)式:同“轼”,车前横木,供人扶持,这里作动词用,靠在轼上。(2)子路:孔子弟子仲由,或称季路。(3)壹:实在。(4)舅:丈夫的父亲。(5)小子:对学生的称呼。(6)识(zhi):记。 〔鉴赏〕这是《礼记·檀弓》里的一则小故事。这则故事语浅义深,文短情长,款款道来,顺畅自然。全文以孔子的情感发展为主线,一句一个层次,步步深入,渐入神境。“苛政猛于虎”这一自然结论,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暴政的吃人本质,两千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首句“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孔子于何年何月因何事而过泰山侧,文章没有明确交代,也不可详考,似乎是作者的疏忽。但细细品味,却疏而不漏。如果直写某年某月某日,只不过是一条史料而已。不写具体年月日期,既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联系孔子一生事迹,我们不难想象: 他于某年某月的一天,或从故乡鲁国的都城率徒出发,去游说诸侯,劝说他们恢复周公礼制,推行仁政,正满怀希望,沿途观赏泰山的壮丽景色;或从某个诸侯国碰壁归来,心情沉重,正闭目深思。忽然,一阵令人心碎的痛哭声从路旁新坟上传来,扰乱了他的兴致或思绪,这就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第二句: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 “式而听之” ,就是弓身扶轼倾听,这种姿势在古代是表示敬意的礼节。在这里,孔子对一个在荒野深山里哭墓的贫贱妇女自然不必行这种大礼,只是表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随时注意体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孔子感到同这样的妇女直接谈话,是有失他贵族君子的身分吧! 尽管近在咫尺,声息相闻,他仍让身分较低的学生子路去询问,因此子路在这里就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了。“壹似重有忧者” ,实在象有几件或几重不幸的伤心事。“壹似”即实在象,“壹”在这里有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 第三句: “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哭墓妇女对子路的提问作了肯定的回答,沉痛地倾诉了公公、丈夫和儿子祖孙三人都先后死于虎口的悲惨遭遇。 第四句写孔子在旁听了哭墓妇女的诉说之后,由同情怜悯继而产生了一个困惑不解的疑问。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趋利避害是小人的本性,而这个哭墓女人的一家,居住在虎患肆虐的荒山野林里,公公、丈夫和儿子相继惨死虎口,仍不搬走离开,这岂不是坐以待毙吗?一时间,孔子竟忘记了自己的高贵身分,不待子路启齿,便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何为不去也?”第五句“无苛政”三字,是哭墓女人对孔子问话的直接回答,字字千钧,深深地打动了孔子,使他郁积已久的对礼崩乐坏、仁政不施的社会现实的怨恨情绪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于是故事的最后一句 “苛政猛于虎”,就成了自然结论,水到渠成,既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说服力,更富于生动具体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句话,孔子讲得非常得体,他不对哭墓妇人说,因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她说岂不等于鼓动她造反作乱吗? 也不直接对推行苛政的执政暴君说,那样不合“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 的规范。而是以教师的口吻,教育他的学生: “你们记住,苛政比老虎厉害啊! ”这就把孔子这个历史人物完全写活了。 推行仁政,反对苛政,以礼治天下,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个大题目。这则小故事,只区区八十三字,简单朴实的五句对话,不仅把孔子这个大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还能把儒家的这一重要思想表达得如此充分而又有说服力,其奥妙何在?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卷一“文概” 中指出: “ ‘檀弓’ 语少意密,显言直言所难尽者,但以句中之眼,文外之致含藏之,使人自得其实。”整个故事没有一句从正面用 “直言” 、“显言”来写当时各国暴君如何推行苛政,涂炭人民,也不用正面说教来鼓吹仁政、礼制的好处,而是把笔墨投向当时反动统治者的势力还达不到的荒山野林,以曲笔写这里的虎患猖獗,从而反衬出人祸比虎患更加残酷的黑暗现实。“无苛政” 三字,便是这“句中之眼” ,是统摄全文的“点睛” 之笔,也是作者精心结撰、巧妙安排的神来之笔。全文设事寓理,浑化自然,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字数:1836 朱家维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64-166页.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④。”夫子曰: “小子⑤识之: 苛政猛于虎。” ——《礼记》 【注释】 ①式: 同“轼”,车前横木。用作动词,扶轼。②子路:孔子弟子。鲁人。姓仲名由,字子路。③壹: 实在, 的确。④苛政:苛重的政令和赋税。⑤小子: 古代长者称幼者为小子。 【意译】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一妇女在墓旁十分悲伤地痛哭。孔子连忙扶轼细听,叫子路上前询问:“您哭得这样悲痛像有许多伤心事吧?”那妇女说:“是啊,从前我的公爹被老虎伤害而死,我的丈夫被老虎伤害而死,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伤害而死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这里没有苛政啊!”孔子听后,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苛政比老虎更凶猛啊!” 【解说】 老虎,无疑是人们心目中最凶残的一种猛兽。然而孔子偕同弟子出游途中遇到的一位妇女,在公爹、丈夫和儿子都丧身虎口后,却为躲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依然栖身于猛虎出没处,足见劳动人民对反动统治阶级血腥压榨和残酷剥削的恐惧和愤怒。 【相关名言】 使天下之入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 苛政猛于虎【注释】 ①选自《礼记·檀弓下》。 ②夫子:老师,指孔子。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指扶轼而立的意思。 ③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 ④壹:实在,一定。重(chong音虫):有忧,忧伤重重。 ⑤而:就。 ⑥舅:丈夫的父亲。 ⑦去:离开。 ⑧小子:年青人,年长者对晚辈的称呼。识(zhi音志):同“志”,记着。 ⑨苛政:暴虐的政治。 【今译】 孔子路过泰山边上,看到有一妇人在墓傍痛哭。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倾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她,说:“听您的哭声,好象有许多痛苦。”妇人回答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我的丈夫也死在虎口。现在,我的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暴虐的统治呀。”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该记着:暴虐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厉害。” 【集评】 宋·谢枋得《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此等议论,箴规时政,皆痛切之言。柳子厚《捕蛇者说》盖本于此。”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文不满百字,而其中有山有墓,有哭者,有听者;有虎之猛,有苛政之更猛。无数景物,无数情态,洵简练之至。” 【总案】 这是一篇以取喻明理的手法写成的优秀散文。作者把生动的意象、模拟的描绘和精辟的说理相结合,既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同时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让无形的物外之理寓于有形的形象之中,运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在叙述中让读者领悟出精深的道理,是这篇短文的精妙所在。但作者“苛政猛于虎”的结论并非到篇末陡然出现,全篇中的隐笔处处皆是。全篇从开头的路遇到对话,都没有涉及政治.只介绍泰山、墓地、老虎以及猛虎吃人的悲剧。但最后,作者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文章深刻的主题,苛政对人民的残害昭然若揭。 文章抨击苛政的主题,以“孔子过泰山侧”的简短故事表现出来,这得力于作者采用生动的类比手法。以虎患与苛政相类比,巧妙地取物喻理,新人耳目,出奇制胜。虎伤祖孙三代已够十分凶残,但暴虐的政治其甚于虎。举事以类义,即物以明理,作者以老虎伤人的具体实象的描写,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深刻道理。因而,使这一则仅八十余字的泰山之侧的路遇故事,言简意赅,含义深沉,成为历代说理文体的典范。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④。”夫子曰: “小子⑤识之: 苛政猛于虎。” ——《礼记》 【注释】 ①式: 同“轼”,车前横木。用作动词,扶轼。②子路:孔子弟子。鲁人。姓仲名由,字子路。③壹: 实在, 的确。④苛政:苛重的政令和赋税。⑤小子: 古代长者称幼者为小子。 【意译】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一妇女在墓旁十分悲伤地痛哭。孔子连忙扶轼细听,叫子路上前询问:“您哭得这样悲痛像有许多伤心事吧?”那妇女说:“是啊,从前我的公爹被老虎伤害而死,我的丈夫被老虎伤害而死,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伤害而死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这里没有苛政啊!”孔子听后,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苛政比老虎更凶猛啊!” 【解说】 老虎,无疑是人们心目中最凶残的一种猛兽。然而孔子偕同弟子出游途中遇到的一位妇女,在公爹、丈夫和儿子都丧身虎口后,却为躲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依然栖身于猛虎出没处,足见劳动人民对反动统治阶级血腥压榨和残酷剥削的恐惧和愤怒。 【相关名言】 使天下之入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 苛政猛于虎kē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 繁细残酷的政令。一说“政”通“征”,指徭役赋税。繁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语出《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苛酷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更凶残。《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舅,夫之父; 识,记住。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之观之,犹信。” 苛政猛于虎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形容统治残酷,赋税徭役极其繁重。春秋时,孔子和弟子子路从泰山旁路过,看到一个妇人在一座坟前哭得十分凄惨。子路过去一问才知道,山里老虎多,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祖孙三代都被老虎吃掉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回过头来对子路说:“你要记住,苛政猛于虎啊!”(见《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繁多而沉重的税赋比猛虎吃人还厉害。 ☚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贫民供鞭箠,富有吸骨髓 ☛ 政治 政治政治和法律:政法 另见:政权 政务 政事 政令 政绩 风气 清明 黑暗2 腐败 ☚ 政治 各种政治 ☛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见《礼记·檀弓下》,战国孔子后学撰。该文生动记述了孔子路遇墓前哭妇有感而发的情景。妇人公爹死于虎,其夫死于虎,其子又死于虎,当孔子询问为何不放弃捕虎时,妇人答以“无苛政”。于是孔子感慨万千,要随从弟子们“识之,苛政猛于虎”。孔子一贯主张“仁者爱人”,反对粗暴残忍,这里即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某些同情,“苛政猛于虎”的概括也尖锐批评了统治者的残暴。该文篇幅短小,却有细腻传神之笔。路过泰山,有妇人哭声,“夫子式而听之”,可以想见其关切、同情的神态;妇人答毕。孔子立即道:“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对苛政深恶痛绝的情状和语气也十分明显。同时,夫子以师长身份抓住时机现身说法的特点在此也有形象的表现。 ☚ 曾子易箦 非攻 ☛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苛刻繁多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记住),苛政猛于虎也!’” ☚ 画蛇添足 丧家之狗 ☛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tyranny is fiercer than the tiger 苛政猛于虎ke zheng meng yu hutyranny is fiercer than a tiger 苛政猛于虎oppressive government is fiercer than a tiger;tyranny is worse than a tiger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ɡ měnɡ yú hǔ苛刻繁重的政令及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Tyranny is fiercer than a tiger. Oppressive administration is fiercer than a tiger.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酷的赋税比猛虎还凶狠。“政”,政令,赋税。《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说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猛于虎有一天,孔子带着几个学生坐车经过泰山,他看见路边有个妇女跪在墓前痛哭,就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原因。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ɡ měnɡ yú hǔ政:政令。苛细繁杂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妇人在坟前哭得凄惨,一问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掉了。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妇人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ɡ měnɡ yú hǔ【释义】指旧时残酷的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 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苛政猛于虎格式 直叙式。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政:政令。苛细繁多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苛政猛于虎ke zheng meng yuhu苛:苛刻,繁重。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形容暴政伤民最甚。语本《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也!’” C1G1【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重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形容旧时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很深。 苛政猛于虎kēzhèngměngyúhǔ主谓苛刻的政令或赋税比老虎还凶猛。语出《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老残游记》6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不过都带有惨淡颜色,不觉暗暗点头,深服古人‘~’,真是不错。”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繁细残酷的政令。猛:凶猛可怕。于:介词,比。即繁苛的政令、赋税比老虎还凶猛可怕。形容暴政伤民。 苛政猛于虎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凶猛。语出《礼记·檀弓下》:“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例] 孔子曰:“~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臣闻之孔子曰:“~”者,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宋·苏轼《上哲宗论积欠》)|〔程砚秋〕曾先后编演《春闺梦》、《荒山泪》等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戏剧二十余出,以反对军阀混战和国民党政府的~的统治,这表现了他平素所主张的戏剧要对人民负责的精神。(马少波《程砚秋墓碑碑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