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有住宅建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有住宅建设1950年~1952年,国家投资2700万元新建住宅44.95万平方米,安置城市中无房市民。成都市新建劳动人民一、二、三、四村,肖家村、莲花村、曹家巷工人村等近10万平方米的住宅,安置拆迁旧皇城坝、御河边、城墙边,后子门等处的棚户和无房居住的市民4000余户。重庆市新建小龙坎、大溪沟工人住宅40余栋,1000余户先进工人、劳动模范住进新的住宅。1953年~1957年,城镇住宅投资2.25亿元,占全省城镇基建投资总额的8.4%,住宅基建投资比3年恢复时期提高2.1个百分点,住宅竣工面积551.70万平方米,是3年恢复时期建房面积的12.3倍,主要解决新建工厂、企业的职工宿舍。其中成都市住宅投资7000万元,占基建总投资的17.5%,竣工面积91万平方米。投资额和竣工面积、分别是3年恢复时期的35倍和29倍。1958年~1962年、城镇住宅投资2.21亿元,竣工面积574.89万平方米。由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全省城镇人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58.4万人增至1962年的863.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普遍下降,成都市从3.8平方米降至3.2平方米,重庆市由4.2平方米降至3.6平方米,自贡市由4.5平方米降至3.5平方米,同时省内大多数城市先后调低租金,个别的一降再降,致使以租不能养房的差距愈拉愈大,养房靠国家和单位补贴。到1965年,多数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仍略有下降,维修经费又不足,公有住房得不到及时养护,居住条件得不到应有改善,至 “文化大革命” 结束,城镇住房紧缺仍未得到缓解。1976年~1980年,城镇的住宅投资由 “四五” 时期的8.5亿元增至16.94亿元,住宅投资比例由 6.1%提高到13.5%,分别增长1倍和提高7.4个百分点,竣工面积由1090.29万平方米,增至1636.63万平方米,增长1.5倍。1978年中共中央13号文件下达后,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开始大幅度增加,1978年~1980年两年住宅投资达14.17亿元,占同期基建投资总额16.4%,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8年任何一个时期,竣工面积1320.58万平方米,城镇住房人均居住面积开始提高,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泸州、内江4.4平方米,县城镇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1981年~1985年,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城镇住宅基建投资48.35亿元,占城镇基建点投资的30.7%,竣工面积4793.44万平方米,分别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31年住宅投资的1.4倍,竣工面积的1倍。全省缺房开始减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1985年,全省城镇公有住宅已由1980年的7937万平方米增至1251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同时由3.8平方米增至6.1平方米,23个设市城市由3.5平方米增至5.5平方米,县城由4平方米增至7.5平方米。1986年~1990年城建住宅基建投资61.11亿元,建房6022.33万平方米,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36年的73.1%和62.92%。1990年统计,全省各类住宅已由1985年的12517万平方米增至19943万平方米,净增59.3%,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6.1平方米提高到8.3平方米,提高2.2平方米。23个建制市人均居住面积6.8平方米,在7平方米以上的有成都、自贡、内江、乐山、德阳、广元和遂宁等7市,6平方米以上的有泸州、攀枝花、绵阳3市,重庆5.4平方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