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静脉血栓形成
脾静脉血栓形成系门静脉血栓向脾静脉延伸所致,为血栓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组成部分,亦可单独发生并局限于脾静脉内,本条文所述限于后种情况。脾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凡压迫脾静脉或侵袭脾静脉管壁均可致病。
❶脾蒂附近的癌肿、炎症和其他器质性病变: 如胰癌、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肝胆道病变、肠系膜淋巴结核、腹膜后纤维化、穿透性胃溃疡及儿童期脐部感染;
❷脾静脉本身病变: 如脾外伤、脾梅毒等;
❸某些脾脏病变: 如溶血性黄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雪脾肿大等;
❹全身性感染: 如败血症、伤寒、猩红热等。但临床最常见病因则为各种慢性胰腺炎。血栓形成可完全或部分阻塞脾静脉,阻塞后亦可再通。脾静脉阻塞后,为引流脾内淤血,可逐渐发生二组侧支循环:
❶门门侧支循环为血液经阻塞近脾端脾静脉返流入胃网膜左、右静脉,再入胃冠状静脉和胃右静脉,然后流入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从而造成胃静脉全面曲张;
❷门体侧支循环是血液经胃短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入胃底、食管静脉,引起后者曲张。此外,脾与横膈粘连亦可引起许多侧支循环。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区别在于本病有胃网膜左、右静脉系统血管全面曲张; 胃冠状静脉内血流保持流向门静脉而不变。
临床症状可有可无。常见主要症状是充血性脾肿大;但如侧支循环十分丰富,则肿大可不明显。多以突发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大量黑便为首发症状; 经保守治疗止血后可反复再出血。继发症状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和上腹部不适等。本病亦称节段性(或左侧)门静脉高压症,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区别是本病肝功能、门静脉本身压力、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造影及肝静脉嵌入压力均正常;经皮脾门静脉造影可见脾静脉阻塞、血栓形成;胃网膜静脉与胃冠状静脉明显扩张。如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作剖腹探查,可发现肝脏正常,胃部静脉全面扩张,脾肿大,胰呈慢性炎症病变,即可确诊。以往认为本病甚为少见,但实际发病率较估计为高。随术前脾门静脉造影和术中门静脉造影广泛应用,本病已有较多发现。Leger指出,经手术证明胰腺炎患者中54%脾门静脉造影不正常,24%脾静脉有阻塞。脾切除有较好的疗效,但术后亦可复发;由于手术困难(广泛粘连、侧支循环丰富),有建议只作脾动脉结扎。无症状时可不作手术。合并胰腺囊肿时可作囊肿胃肠道 (最好空肠) 吻合术;如脾为囊肿壁的组成部分,应于切脾同时作囊肿外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