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耳眩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耳眩晕

耳眩晕

由耳病引起的眩晕,称为“耳眩晕”。隶属于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眩晕是眩和晕两个症状的合称。眩,即目眩,是眼花惑乱,视物乌黑不稳定之意。晕,即头中运转不定。眩和晕二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兼见,兼见者则称为眩晕。正如《证治汇补·卷4》所说:“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运,二者兼有方曰眩晕。”眩晕又称眩冒、冒眩、掉眩、颠眩、眩运、旋晕等。
眩晕是一个症状,又是一个病名。其病因复杂,往往可见于各种疾病。历代医家多将本病纳入内科杂病之内,其中包括了真眩晕和常见的头晕眼花。《医林绳墨·卷3》所称的真眩运,系指眩晕突然发作,并有景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与现代医学的真性眩晕含义颇相类似。耳主听觉,又司平衡,若耳窍不健,功能失调,或脓耳变症,均可导致眩晕,故真眩晕与耳部疾病,尤其是内耳疾病,关系最为密切。
耳眩晕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周围景物移动,站立不稳,闭目而觉脑转身荡,并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甚则汗出晕倒等。对此,很多文献作了形象的描述,如《医宗己任篇·卷3》说:“晕时眼不可开,开则所见之物非倒即斜。”《类聚方广义》说:“眩冒症,其居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回转如走,虽瞑目敛神复然。”《证治汇补·卷4》亦说:“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以上大多指内耳眩晕之症。
眩晕的病因,历代医家的认识颇不一致,但多以内伤为主,诸如风、火、痰、虚而引起,分别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备急千金要方》有肝风眩晕之说。《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为风火而致。《证治准绳·杂病》说:“内火致眩。”《证治汇补·卷4》提出肝火眩晕、肝阳眩晕。《证因脉治·卷2》又有燥火眩晕之说。《金匮要略》对眩晕多从痰饮论治。《丹溪心法·卷4》更认为“无痰不作眩。”《证因脉治·卷2》又列有痰饮眩晕。《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引起眩晕之说,《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卷17》依其说而提出 “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之一、二耳。”另外,《证治汇补·卷4》中有肾虚眩晕、《世医得效方·卷3》有阳虚眩晕、《证因脉治·卷2》有血虚眩晕等。各家学说不一,有强调虚、火、痰湿等不同,《医学从众录·眩晕》则综合各家,阐明眩晕病因的相互关系时指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以上各家,于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都有独特之处,不断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临床中,耳眩晕症多与心、肾、肝、脾四脏有关。肾阳不足,寒水上泛,停聚耳窍;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心神过劳,脾气亏损,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脾虚生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等,皆可导引眩晕。另外,尚有患脓耳症治疗不当或失治,毒邪侵蚀,穿膜腐骨,伤及窍内,亦可引致耳眩晕之发生。一般耳眩晕,脾肾之虚居多,然有兼风、兼痰、兼火等不同,故其症有虚中夹实、实中有虚。临症时,要审证求因,分别标本缓急,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 聋哑   实证耳眩晕 ☛
000198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