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爬山虎、吸壁藤、沿壁藤、石龙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的带叶茎藤。主产江苏、安徽、湖北、山东。苦,微寒。入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活血止痛。 ❶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喉痹咽塞,产后恶露不行,煎服:6~12g。 ❷治外伤出血,痈肿,跌打损伤。鲜叶捣敷。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络石苷(Tracheloside)、降络石苷、罗汉松树脂酚苷、橡胶肌醇(Dambonitol)等。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及伤寒杆菌。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大量可使动物腹泻、惊厥乃至呼吸衰竭。 络石藤luò shí téng《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络石(2)。药名。 【基原】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茎、叶。 【别名】络石、石鲮(《本经》),鲮石、明石、悬石、云花、云珠、云英、云丹(《吴普本草》),石蹉、略石、领石、石龙藤(《别录》),耐冬(《唐本草》),络石草(《近效方》),鬼系腰(《外科精要》),石薜荔(《医学入门》),白花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山虎(《南京民间药草》),过墙风(《广西中兽医药植》),爬墙虎、鹿角草(《江苏植药志》),羊角藤(《广西中药志》),乳风绳(《浙江民间草药》),石气柑、万字金银(《四川中药志》),沿壁藤、铁线草、风藤、折骨草、交脚风(《湖南药物志》),合掌藤、双合草、剃头草(《闽东本草》),石盘藤、过桥风(《江西草药》),绿刺、酸树芭、膏链、软筋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性味】苦,凉。 ❶《别录》:“微寒,无毒。” ❷《药性论》:“甘,平。” ❸《江西草药》:“性平,味淡微涩。” 【归经】入肝、肾经。 ❶《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 ❷《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祛风,通络,止血,消瘀。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❶《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❷《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❸《药性论》:“主治喉痹。” ❹《唐本草》: “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❺《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❻《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❼《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❽《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三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汁洗。 【成分】含牛蒡子苷(Arctiin)、络石苷(Tracheloside)、罗汉松脂素苷(Matairesinoside)、去甲络石苷(Nor-tracheloside)、橡胶肌醇(Dambonitol)、爱留米脂醇乙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酯(Lupeol acetate)以及β-爱留米脂醇和羽扇豆醇的不饱和脂肪酸酯、β-谷甾醇及豆甾醇等。 【药理】 ❶降压:络石藤所含牛蒡子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❷抗菌: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❸其他:络石藤所含牛蒡子苷能使动物产生惊厥,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对体外兔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❹毒性:络石藤毒性很小,但大量使用亦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毒症状与强心甙中毒症状同,如早期多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心律不齐、视物模糊等。可用阿托品0.5~1mg肌注解救或其他对症治疗。 络石藤luòshíténɡ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爬山虎、吸壁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 )Lem. 的茎藤。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山东。苦, 微寒。入心、肝、肾经。祛风通络, 化瘀, 止血。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 煎服: 6 ~ 12 克。治外伤出血, 鲜叶捣敷。本品含牛蒡苷、络石糖苷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络石藤 络石藤 络石藤络石藤,又名石龙藤、耐冬、沿壁藤、爬墙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络石。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 的带叶藤茎。全年可采,割下藤茎,晒干。 茎呈圆柱形,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纵细纹及皮孔,并可见散生的攀缘根或点状凸起的根痕,以节部为多,节部略膨大。质坚韧,折断面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近革质,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淡。气微,味微苦。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山东等省。此外,广东、广西、四川、浙江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功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证。本品善走经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有宣通痹着之效,对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证情偏热者,甚为适宜。临床用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四肢拘急等证,常与忍冬藤、生地、地龙、秦艽等配用,则祛风清热,通经活络止痛之效益著。风湿入络,筋骨疼痛,可配木瓜、苡仁、海风藤。风湿遍身疼痛,筋脉拘挛,腰膝无力,行动艰难而偏于血虚者,可配当归、杞子浸酒,逐日饮之。一身风毒作痛,或诸疮余毒作痛,或湿痰流饮作核作块,胀痛非常,均可用本品酒煎服之。其治热毒咽喉肿痛、噎塞,可单用络石藤煎水饮;毒盛者,需配射干、桔梗同用。痈疖肿毒,可配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同用。跌打肿痛者捣敷。外伤出血者研末撒。毒蛇咬伤者捣汁服,渣敷伤口周围。煎服,6~15g。阳虚畏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 实验研究: 茎含牛蒡甙、络石糖甙、罗汉松树脂酚甙、去甲络石糖甙、橡胶肌醇、β-香树脂醇及其乙酸酯、羽扇豆醇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豆甾醇、菜油甾醇、加拿大麻糖等。 牛蒡甙可使兔耳血管扩张,短暂降低兔血压。大量可使小鼠、兔发生强直性惊厥,呼吸抑制。 ☚ 木瓜 白花蛇 ☛ 0000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