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行为科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在本世纪30年代萌芽于美国。 但它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般认为,以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创始人的人际关系学派为行为科学的前驱。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讨论了利用现有科学知识,探寻人类行为规律的问题,并给这门综合性学科取名为“行为科学”。 此后,福特基金会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1952年又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美国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也先后拨款支持行为科学研究。1956年,在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行为科学杂志。 从此,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管理书刊中,属于行为科学一类的约占50%以上。比较有影响的有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佛隆的《工作与激励》、赫西等的《行为管理学》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等著作。 与此同时,西方不少国家的管理院校都把该学科作为必修课程,一些著名大学还成立了行为科学系或研究中心。迄今为止,行为科学还没一个被人们共同承认的定义。但大多数人的意见是:行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边缘学科。 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行为规律,提高对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以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行为科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基本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主要有:1.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首先提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内容详见“管理职能”)。2.双因素理论: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调查中发现,诸如管理制度、工作条件、福利保健等不能产生长期的激励作用,将其称之为“保健因素”;而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望感”等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将其称之为“激励因素”。 3.X理论-Y理论:美国工业管理学教授麦格雷戈在1957年,对人类本性问题提出了X理论-Y理论。“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怕负责任,愿意服从别人,因而劳动效率不高;“Y理论”认为大多数人有积极性、创造性,愿意做好工作,希望取得工作成就、达到确定的目标。 4.期望值理论: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激发力量等于目标价值乘以期望概率。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是指根据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满足需要的结果的概率。 激发对象对目标价值看得越重,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力量就越大。 二、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家黎温提出“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物理学中有电场、磁场,团体行为中也存在“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团体行为不等于团体中各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 三、领导行为理论。主要有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即1.品质理论:就是从领导个人的性格品质著眼来分析领导行为;2.个人行为理论:从领导者的行为来加以考察;3.权变理论:把领导行为看作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著被领导的特点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四、管理方格理论。 心理学教授布莱克和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图”:横分九格,表示对生产关心程度的等级;纵分九格,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的等级;图上有81个小方格,象征各种管理类别。“1.1型”的管理是对职工和生产漠不关心的“贫乏管理”;“9.1型”的管理是只重视生产、不关心职工的“任务管理”;“1.9型”的管理是只关心职工、不重视生产的“俱乐部管理”;“5.5型”的管理是两者兼顾而不太突出的“中间式管理”;“9.9型”的管理是既关心职工又圆满完成任务的“有效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应当力争“9.9型”的管理,以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科学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它使管理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动机”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民主领导”的管理等等。行为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不够成熟,正在发展之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