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约开商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约开商埠 约开商埠晚清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些商埠包括: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咸丰元年 (1851年)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二处供俄商居住贸易; 咸丰八年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 《天津条约》,开放牛庄 (后改营口)、登州 (后改烟台)、台湾 (选定台南)、潮州 (后改汕头)、琼州(选定海口)、汉口、九江、镇江为通商口岸;同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开放琼州、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为商埠;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商埠;同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北京条约》开放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为商埠;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商埠; 光绪六年 (1880年) 清政府与德国签订续约,规定吴淞口准德国船只停泊和上下货物;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改定条约》,规定俄国可在肃州、吐鲁番设领事,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待商业兴旺,再设领事,俄商可在各城贸易,免纳关税;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续议商务专条》,规定龙州、蒙自为商埠;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藏印条款续款》,开放亚东为商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开放河口、思茅为商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缅条约》,开放腾越、思茅、梧州、三水为商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放万县、长沙、安庆、惠州、江面为商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放奉天、安东为商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通商行船续约》,规定在北京“自开通商场,划定界地,开作各国商人居住贸易之所”,开长沙、奉天、大东沟为商埠;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规定,中国在日俄军队撤退后,开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爱珲、满洲里为商埠;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规定,中国开江孜、噶大克、亚东为商埠; 宣统元年 (1909年),《中日图门江中韩界务条款》规定,开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四处为商埠。总计鸦片战争后,英、俄、法、日、美、德等国共强迫清政府开放商埠七十余处。其中安庆、万县、惠州因厘税问题悬而未决没有开放。上述开放商埠中,以上海工商、金融业规模也最大,其他如广州、天津、汉口等埠规模也迅速扩大。帝国主义在许多商埠中霸占租界,侵夺中国行政主权;利用租界疯狂对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原料掠夺和掳掠华工。约开商埠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侵略的重要根据地。 ☚ 要 清政府自开商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