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外线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外线疗法infrared therapy

利用波长760~400nm的辐射线照射畜体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短波红外线穿透力强,可透过组织2~3 cm,而长波红外线穿透力弱,大部分为组织表层吸收。红外线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消散吸收、缓解痉挛、镇痛、消炎等。太阳灯主要为辐射短波红外线,红外线辐射器以长波为主。治疗前注意局部皮肤有无知觉障碍。治疗时灯与皮肤的距离为30~60 cm左右,用手检验照射部以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准。每天照射1~2次,每次15~30 min。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炎症,如捩伤、挫伤、周围神经损伤、滑囊炎、腱鞘炎。禁忌症为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等。

红外线疗法infrared therapy

系光疗法的一种,属于物理疗法范围。适应症为肌炎、关节炎、伤口延期愈合、淋巴结炎、静脉炎(急性期后)、腱鞘炎、烫伤、冻伤、支气管炎、急性湿疹、神经炎等。禁忌症为高热、出血疾病或有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心血管功能不全等。红外线分有光与无光两种,有光用于深部疾病,无光用于较表浅疾病;照射方法有全身与局部两种,而以局部为多用。照射时以温热舒适为宜,切忌烧伤。每日可照射1~3次,每次15~30分钟,15~20次为1疗程。

红外线疗法infra-red therapy

系利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红外线的生物学作用主要为热效应。根据生物学特点,红外线可分为:
❶长波红外线,波长1.5~15μm,穿透皮肤能力弱;
❷短波红外线,波长760nm~1.5μm,穿透皮肤能力强。红外线具有镇痛、解痉、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等作用,用于治疗亚急性和慢性炎症、手术后粘连、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疗法

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线,因位于可见光谱红色光线之外而得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将被加热故亦称热线。红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基础主要是热效应。根据生物学特点红外线可分为三段:
❶长波红外线: 3μm~6μm。
❷ 中波红外线:1.5μm~3μm。
❸短波红外线:760nm~1.5μm。但实用上常将之分为二段:其一是长波红外线:1.5μm~6μm,又称远红外线,穿透皮肤能力较弱,可由不伴发可见光线或仅伴发红色光线的热辐射器获得之。其二是短波红外线: 760μm ~1.5μm,又称近红外线,穿透皮肤能力较强,可由伴发可见光线的白炽灯获得之。红外线可穿透一般窗用玻璃,但为水强烈吸收。
生理作用 红外线照射人体皮肤时,其反射率与色素沉着有关,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大于色素沉着的皮肤,于皮肤充血时反射显著减少。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是吸收红外线的主要区域,但皮肤表皮各层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吸收率不一: 长波红外线除表皮反射外,约59%在角层和透明层吸收,6.4%在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吸收,仅有0.6%能达到基底层和真皮; 短波红外线除表皮反射外,角层和透明层吸收20%,颗粒层与棘细胞层吸收16%,基底层和真皮吸收19%,皮下组织吸收11%。长波红外线仅能达到0.05~1mm深度,短波红外线则可深达1~10mm。对人体而言,红外线疗法的作用主要源于热效应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并视其辐射强度和照射时间不同其反应亦异。于辐射强度为0.49W/cm2、照射涂黑的皮肤时,仅3秒时间就有痛感;如强度加大到1.9W/cm2,则3秒时间可出现Ⅱ度烫伤。在治疗应用的辐射强度范围内(0.07~0.09W/cm2)可引起皮肤充血、出现界限不清的弥漫性红斑——热红斑,停止照射后红斑即渐消退。反复多次照射时皮肤上可出现不均匀的色素沉着,其特点为沿皮肤血管形成网状花斑,状若大理石纹。其所以沿血管走行出现系因血管中含水分多,水分子强烈吸收红外线致血管内温度升高,从而刺激血管周围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促进色素形成之故。
治疗作用
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消散吸收:皮肤吸收红外线后可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代谢增强使局部组织营养得以改善。由于血液和淋巴循环的加速,促进了组织中异常产物的吸收和清除,此点已为放射性同位素24Na的清除实验所证实。红外线引起血管扩张可通过神经、体液两种途径而实现:神经方面,一方面热可使血管周围神经丛兴奋引起轴索反射而致; 另方面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而实现。体液方面,热可使组织细胞蛋白轻度变性形成组胺或血管活性肽致使血管扩张。
❷缓解痉挛: 热可使肌梭中γ传出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降低、牵张反射减弱,致使肌张力下降,肌肉松弛。除横纹肌外,于腹壁局部进行红外线照射时,对胃肠平滑肌亦可使之松弛,致使胃肠蠕动减弱。
❸镇痛:红外线疗法对多种原因而来的疼痛均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如对神经痛,由于温热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因而镇痛;此外,由于温热感觉和疼痛感觉同时均向中枢传递,在中枢两者相互干扰从而使痛觉减弱。再如因局部渗出增多,组织内压力增加神经末梢受压而来的疼痛,由于红外线可促进吸收、减轻肿胀,致组织内张力下降,疼痛因而缓解。于局部缺血或肌肉痉挛而来的疼痛,在红外线作用下,由于血循改善,肌肉痉挛缓解,故疼痛亦自消除。
❹消炎:红外线除可改善血循促进吸收外,尚可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白细胞移行、浸润,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抗体形成增多,由于免疫功能增强故对浅层组织的慢性炎症有效。对急性炎症因可使渗出增多,易使炎症扩散,故不宜用。
❺促进再生: 红外线可增强修复细胞——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再生,故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愈合。
治疗设备
❶伴发可见光线的红外线辐射器: 白炽灯泡属之。应用白炽灯泡制成的灯具亦称太阳灯(Sollux)。亦有用钨丝置于充气的石英管或灯泡中者称为石英红外线灯。此类辐射器主要辐射短波红外线。其灯具可分为立地式(大型)及台式或手提式(小型)两种,大型者功率多在500W,小型者功率多在250W。此类灯具为增强辐射强度及便于集中照射治疗部分,均附有由铜或铝制成的反射罩。使用时为避免灯泡爆炸时伤及人体应加防护罩。
❷不伴发可见光线的红外线辐射器: 此类辐射器系用电阻丝绕或嵌于由耐火土或碳化硅等制成的圆棒上而成。工作时不发光或仅发暗红色光线,主要辐射长波红外线。功率50~500W不等,亦分为大小两型。其灯具亦附有反射罩。因长波红外线多在表皮中被吸收,故其热感较伴有可见光线的灯具明显。
❸光热浴器: 可分为全身和局部两种,全身光热浴器现已很少应用。局部光热浴器多用于躯干或四肢,呈半圆形,由两片可折叠的侧极构成,光源即排列于侧板上,光源可用白炽灯泡或碳化硅辐射器。光热浴器除红外线的作用以外,尚有热空气参予,故有明显的发汗作用。
治疗方法
❶全身或半身照射:多利用光热浴器进行。
❷局部照射: 可用伴可见光或不伴可见光的辐射器直接照射局部皮肤,于深部组织病变以用伴可见光的辐射器为宜。治疗时皮肤应裸露,辐射器与皮肤间的距离一般30~60cm左右,距离的远近视辐射器的功率大小而定,功率大者距离远,反之则近。但不论功率大小均以病人舒适的温热感为准。每次15~30分钟,一般每日一次,根据需要也可一日2~3次。
❸局部药物涂布配合红外线照射法:治疗时将需用的中、西药物酊剂、糊剂涂敷于局部皮肤上,然后再行红外线照射。如应用乌头酊治疗疼痛性疾病,松馏油治疗神经性皮炎均有较好疗效。
❹红外线温针疗法:在我国医学针刺的基础上附加红外线照射。金属针是热的良导体,红外线的热能可经针传到经络穴位的深部。适用于各种宜行灸治的虚症、寒症。
❺远红外线穴位照射法: 应用特制的小型长波红外线辐射器,辐射头直径为2~3cm。治疗时将辐射头直接接触于有关穴位,本法近似于灸法。
注意事项 无论应用何种方法首次治疗时均须询问及检查病人治疗局部皮肤知觉是否正常,对有知觉障碍、疤痕、植皮部位治疗要审慎,剂量要小。治疗中如病人感觉过热或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时,应立即调节灯距。如疗后皮肤出现红紫色红斑时,应于局部涂敷凡士林或硼酸软膏以防发生水泡。治疗中应嘱病人勿随意活动以免触及辐射器而致烫伤,并嘱病人不可自行改变灯距以免过热。头面部治疗时可戴深黑色防护眼镜或用浸水的棉花或纱布遮盖眼睑,以防止红外线对眼的伤害。治疗期中如出现疲乏、失眠、头晕、皮炎等反应时应停疗。
主要适应证 慢性胃肠炎、胃痉挛、幽门痉挛、慢性支气管炎、干性胸膜炎、面神经炎、风湿性肌炎、慢性关节炎、扭挫伤、捩伤、慢性腰痛、肌肉劳损、纤维织炎、滑囊炎、腱鞘炎、周围神经损伤、慢性营养不良性皮肤溃疡、褥疮、神经性皮炎等。
禁忌证 恶性肿瘤、代偿机能不全的心脏病、重症动脉硬化、活动性肺结核、高热等。

☚ 光疗法   可见光线疗法 ☛
000155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