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緒論 中國文字學的內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緒論 中國文字學的內涵 緒論 中國文字學的內涵顧名思義,中國文字學是研究有關中國文字的學問。所謂文字,一般把這兩個字合為一個詞彙,指稱記錄語言、傳達情意或概念的複雜書寫符號,是高度文明社會的產物。如分別言之,今以“字”指稱表達意義的個別符號,“文”則為由字組成的辭句。但傳統的中國文字學家卻給予很不同的定義。東漢許慎撰寫了中國最早的字書或字典 《說文解字》(以後簡稱 《說文》),他的意見是,“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說文·敘》)。意思是說,“文”是最早出現的表意符號,“字”是自基本字形的“文”滋生的複體結構,“字”與“文”的意義同屬一個範疇。但如從創意的觀點來看,兩者的初義則頗有不同。 中國的漢字與西洋拼音文字的起源一致,都是源出於圖像,但兩者發展的途徑卻非常不同。口講的語言一直在變化,拼音系統的文字經常因反映語言的變化而改變了其拼寫的方式,使得同一語言的古今階段,成為看似完全沒有關係的異質語文。音讀的變化不但表現在個別的詞彙,有時也會改變其語法的結構,使得同一語言系統的方言,有時會差異得完全不能交流。但中國的漢字,由於形體的變化不與語音的演變發生直接或同步的關係,如根據周法高的擬音❶,大字在先秦時代讀若dar,唐宋時讀如dai,而今日讀成da。又如木字,先秦時代讀若mewk,唐宋時讀如muk,今日則讀成mu。它們的差異都很大。不過,在實際使用時,除非是韻文,我們可以不必理會一個字音讀的歷史變化,甚至不必理會其古代或現代的音讀有什麽不同。至於字形方面,幾千年來,漢字雖然也由圖畫般的象形文字外觀,漸漸演變成今日非常抽象的結構,象形的特徵幾已無保留。其字義也多少有點變化,如書字(字3) 【 ![]() ![]() ![]() 這些古今字形與意義,彼此之間的差異大都有所聯繫,比較容易學習與把握。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比較容易通讀千年前的文獻。不像拼音文字,由於語言的變遷,各個時代的拼寫方式都不一樣。學習古代文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增加許多的困難。現今中國人的生活與千年來的歷史、傳統還有密切的關係,使用漢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現今中國不同地區的方言雖經常不能交談,但卻可以書寫和通讀一種共通的文字形式,因而也得以彼此交換意見。中國的疆域那麽廣大,地域又常隔絕,其包容的種族也很複雜,方言更呈現多種樣貌,而猶能融合成有共識的一個團體,其特殊的語文特性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中國文化有三千年以上不間斷的歷史,使用的文字雖一脈相承,畢竟字形和字義都不盡完全相同,還需講求一些辨識的功夫,才可能通讀古代的文獻。其細節及深奥部分,不但需要較長時間的探討,也不能避免學者之間的意見有所不同。它或許不是一般學者所樂意從事或容易從事的工作。但具有文字學的常識,無疑會對古代文獻的閱讀、文化的了解,帶來相當大的便利。所以打算以中國文字或相關學識為專業的人,有必要充實一些中國文字學的知識。中文系的學生,一般有文字學是枯燥無味的課而對之生畏的恐懼。為減少這種學習的障礙,本書的編寫就以文字學的要點為目標,反映新出土的訊息,介紹新的研究方式,敘說也以簡明為要務,以期不使學生視中國文字學為一門令人畏懼的學科,也盡量使學生在每一章節都能認識新的古代文字。 ☚ 緒論 中國文字學的內涵▷ 本論 學習中國文字學的要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