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预防
预防性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范畴的延伸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国正以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措施,结合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特点,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开展精神病的预防工作。
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主要来自医疗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效。当前,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可以分成三级:
❶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即首级预防。
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预防复发,即二级预防。
❸做好已患病者的康复安排,减少疾病导致的精神衰退和能力丧失,即三级预防。
精神疾病的首级预防 对于许多病因已经明确而且可能针对病因采取措施的疾病而言,是完全可能进行首级预防的。若干年前,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颇高,近年来由于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接种的普及,上述疾病大为减少,因之产生精神障碍者也随之减少。又如,解放前,曾在我国流行一时的脑梅毒和阿片依赖,解放后,由于开展禁娼、禁毒,以及积极治疗,这类疾病几近绝迹。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积极防治躯体疾病,以预防各类症状性精神病;通过加强工业保护,减少外伤性和中毒性精神病的发生;通过遗传谘询、加强孕期卫生、防止产伤和乳幼期疾病等,减少精神发育不全的发生。
有些疾病是心因性的,或者说心因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可以通过心理卫生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或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如正确的教养,不但可以防止若干儿童期的精神障碍的发生,而且有助于日后健全的性格的形成; 在某些可能产生严重心理反应的阶段(如少年心理适应危象、严重精神创伤、剧烈的生活变动等),进行合适的心理谘询和心理指导,就可能使产生性格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的机会大大减少; 日常的心理卫生工作和个性锻炼能增强人们对不良刺激的抵抗能力,对预防许多精神疾患也起重要作用。
对于若干病因未明的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进行首级预防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进行大量的病因学研究工作,将会对它们的首级预防措施提供重要线索。目前开展的遗传谘询工作,如对高危险性儿童,即父母为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患者,和对高发家系成员的谘询指导工作,都属于首级预防的范畴。
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 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复发为目标的二级预防,在当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许多精神疾患病因未明,难以进行切实有效的首级预防工作。而且,许多精神疾患的疗效和预后,都与能否早期诊断、早期获得合适的治疗有关。
开展精神卫生教育,同样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纠正社会及家庭对于精神病人的不正确看法,有利于病人的及早就诊;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在综合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提高非专科医务人员的精神科诊疗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此外,提高专科人员的业务水平,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后遗症,也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方面。
精神疾病的复发,是当前精神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精神药物及近代的精神科治疗已经使病人的近期疗效大为改善。但是许多疾病的复发问题仍未解决,预防复发的工作,要把药物、心理和环境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证明,锂盐能防止或减少躁狂抑郁症的复发;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在抗精神分裂症复发中的作用,也被多数研究所肯定。药物维持治疗,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心理和环境因素在复发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紧密配合,做好妥善安排,共同关心病员的思想、生活和病情,减少和防止容易导致复发的心理和环境因素,以巩固疗效。
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 许多精神疾患可能导致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减退与丧失,或者可能造成精神缺损或衰退。例如精神分裂症、儿童期或老年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疾患等。这类病人存在着康复问题,这一方面的工作,现已普遍受到重视。它同样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以精神分裂症为例,从治疗出院后到重返社会恢复正常活动,常采取许多有助于康复的治疗或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各国给以不同的名称,如日间医院中途康复站、寄养之家、院外工疗组、医疗性工厂等。它们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增加与社会的接触、进行适应性劳动与社会生活、防止废用性缺陷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工作,各国相继开展了以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病防治机构为中心的社区精神病学工作。
我国在近年来,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国情特点,也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精神病预防体系。各地区的精神病防治网或精神卫生网便是这类组织形式的尝试。我国的预防工作有如下特点,在地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预防工作; 专业人员与群众性防病队伍紧密结合,相互支持,把调查研究和开展预防治疗工作相结合起来;同一组织机构发挥治疗、管理、预防复发等各种职能,相互协调。
精神病的预防工作与其他各科相比,更为复杂和艰巨,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研究中,它必须同临床工作以及心理卫生工作紧密配合,同时,还必须同基础理论、病因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相联系,才能把预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