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西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西均

 哲学著作。今本三册。明清间方以智撰。作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修改定稿于闭关高座期间(1653—1655年)。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桐城(属安徽)人。崇祯进士。早年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时称“明季四公子”。任翰林院检讨。受阮大铖诬陷,而辗转浙江等地。曾因避清兵,出家为僧。学识渊博,又通晓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一生著作宏富,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文集》等。由于这部书在古人的诸多传记中均无记载,且原钞本非方以智
 书迹,在封面、扉页、正文的天头皆无一处题识方以智的名、字、别号以及私谥,因此,此书有伪书的说法。
 “东西”二字,在全书中出现三十余次,主要有五种意思:一曰:“古称均为‘东西’,至今犹然。”二曰:“东西公号我曰‘心’。”三曰:“言南北,而东西见矣。”四曰:“两间有两苦心法,而东西合,呼之为道。”五曰:“代而错者,莫均于东西赤白二丸。白本于赤,二而一也。”“均”字,在全书中出现七十九次,除《东西均记》内有一见外,其余全见于《开章》。其主要意思是“旋”及“和”。就“旋”这层意思言,所谓“东西均”是讲日月循环交替;就“和”讲,是说“东西之同”。将两者结合起来,则“东西均”的具体含义就是方以智在《开章》中所揭示的:“东起而西收,东生而西杀。东西之分,相合而交至;东西一气,尾衔而无首。”
 《东西均》刊本不分卷次,分章排列。依原抄本装订成三册: 《东西均开章》另册;上册包括《东西均记》、《扩信》、《三征》、《尽心》、《反因》、《公符》、《颠倒》、《生死格》、《奇庸》、《全偏》、《神迹》、《译诸名》;下册包括《道艺》、《不立文字》、《张弛》、《象数》、《所以》、《声气不坏说》、《容循》、《食力》、《名教》、《疑信》、《疑何疑》、《源流》、《无如何》、《兹燚黈》、《消息》。据现蒋国保考析,《东西均》中佚《∴说》一篇。
 《东西均》集中阐述了“二而一,一而二”,“相反相因”的观点。“相反相因”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相因的双方都是相反的,而一切相反的双方又是相同的。《反因》开篇即指出: “天地间之至理,凡相因者皆相反。”提出“交”、“轮”、“几”概念,试图说明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三征》篇概括为“一而二”、“一不可量,量则言二,曰有、曰无,两端是也。虚实也,动静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公符》篇总结为“凡天地间皆两端”。
 《公符》、《尽心》等篇举出大量现象进行论证,肯定了“一而二”的普遍性。例如:昼夜、男女、明暗、虚实、阴阳等等。认为这种“一而二”是无尽无休、无限分割的。并且它所指的分割并不是简单的分割,而是指出了双方的矛盾对立。它用“相夺”、“相争”、“对峙”、“敌应”等说法表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颠倒》中甚至说:“处处有交互,则处处可颠倒也。”
 《东西均》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就是在它提出“一而二”的命题后又提出了“合二而一”的著名命题。在书中的“东西均”、“分合”、“交轮”、“相反相因”、“相夺互通”、“相夺相融”、“相捄相胜而相成”等说法都体现了这一命题。
 《东西均》不仅看到了相对立双方的相互联结,而且包含有矛盾的相互转化思想。它列举了大量例证予以说明。如《颠倒》篇从事物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阴阳颠倒转化的问题。《三征》篇,以时间过去、现在、将来的“轮续前后”讲了矛盾的转化。《源流》篇说明了“源分流一”,源便转化成流,即“源而流,流又复为源”的道理。《容遁》篇总结了古代学术论争,论述了相反相成对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东西均》内容博广,涉及经书史传、佛道典籍、小说野史、礼乐律数、文字音韵、书画棋射、医药农茶、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为我们研究方以智晚年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东西均》在方以智生前未能付梓,流传不广。一九六二年由中华书局据安徽博物馆所藏手抄书为底本点校出版。
东西均

东西均

清代哲学著作。清初方以智著。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复社领袖之一。崇桢十三年(1640)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南明桂王即位,任少詹事等。后因避清兵搜捕,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等。1664年起居吉安青原山净居寺,潜隐著书。学识渊博。“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方以智传》),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写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撰于清顺治九年(1652)前后。代表作者的晚期思想。全书除《开章》、《记》以外,还有《扩信》、《三征》等二十六篇约十余万字。
《东西均》主要是论述哲学思想,即其所谓“通几”之学。
在《开章》中对“东西均”作了解释:“均者,造瓦之具,旋转者也。”“乐有均钟木。”“均固合形、声两端之物也,古呼均为‘东西’。”也就是说,“均”是指旋转的陶钧,也是指调节乐器的器具均钟木。“均”有统一两端而运转的意思。而“均”可称为“东西”,物也可称为“东西”。物本身就包含着正(东)反(西)两面。所以,“东西均”即是意谓着包括瓦具、均钟木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两端的统一。这表现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强调“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原理。把“相因者相极”看作是“天地间之至理”。肯定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方以智说:“一不可量,量则言二;曰有曰无,两端是也……尽天地间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也者。相反相因,因而以济。”(《三征》)宇宙间从自然到社会,从人到物,从四时的变化到人物的生死,无不是“有一必有二”,这体现了矛盾法则的普遍性。进一步提出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说:“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捄相胜而相成也。”(《反因》)所谓“相捄”,即对立面的结合、凝聚、统一;“相胜”即矛盾双方互为犄角之势,一方要战胜另一方;“相成”即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开始新的相捄相胜过程。
《东西均》提出“交轮几”的特殊概念,试图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几’者,微也,危也,权之始也,变之端也。”“‘交’以虚实,‘轮’续前后,而通虚实前后者曰‘贯’。贯难状而言其几”(《三征》)。“交”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互相交感而互相联结、渗透,即对立面的同一;“轮”指事物前后相续的变化推移,即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几”指事物变化的契几,即贯通转化过程的动力源泉。也包含有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来把握发展的可能性的思想。
“交轮几”的概念是和“随泯统”联系在一起的。方以智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三征》)受佛教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影响,把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最后归结为泯灭主客对立的绝对境界。所谓“明天地”的“随”,就是随顺正常认识,肯定客观存在的差别和对立;所谓“暗天地”的“泯”,即深一步的认识,模糊和消灭一切差别和对立,所谓“合明暗”的“统”,即综合以上的两种境界,把两者贯穿统一起来。他说:“俗谛立一切法之二,即真谛泯一切法之一,即中谛统一切法之一即二,二即一。”(《全偏》)“俗谛”、“真谛”、“中谛”对应于“随泯统”三个层次,这就陷入了消除矛盾的形而上学思辨。
因此,方以智进而认为,在天地之上有“真天”,在阴阳之上有“真阳”,在有无之上有“太无”,在善恶之上有“真善”,这些“真天”、“真阳”、“太无”、“真善”都是超越了天地、阴阳、善恶、有无之“对待”的“无对待”,是一种绝对的最高境界。他还提出“圆∴(读伊)”的理论。解释说:“圆∴三点,举一明三,即是两端用中,一以贯之”,“上一点为无对待,不落四句之太极,下一点为相对待,交轮太极之两仪”,“上一点实贯二者而如环”(《三征》)。这样势必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他说:“心大于天地,一切困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俱在此公心中。”“公心”成为最后的归宿,是世界的本体。
《东西均》原有安徽省博物馆藏抄本,系方以智生前抄成,并亲笔批改增删。三百年来少有人问及,几被湮没。梁启超曾将方以智的治学方法概括成“尊疑、尊证、尊今”,却未从哲学思想上作进一步研究。直到1957年侯外庐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作了探讨,才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嗣后学术界对此书研究增多,但评价尚不尽一致。1962年中华书局根据手抄本出版李学勉点校本,侯外庐作序。

☚ 宋元学案   药地炮庄 ☛
000001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