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衰亡学说
中医学关于衰老机制的学说。医家源于《黄帝内经》,而道家论之最详。后世医家之论往往医道互为阐发,形成衰老的精气神衰亡学说,其主要论点是精气神的自然衰亡导致衰老过程。精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发育成脏腑组织,并化气激发与维持生理活动,生神以显示生命现象,而神又为驾驭精气之主宰,精气神互为依存、互为资生,共同主持生命过程,称为人身“三宝”,而以气为核心。由于精气源于先天遗传,有自然盛衰的规律,因而人体呈现生、长、壮、老、死的过程。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以“气之盛衰,以至于死”立论,按十岁为一阶段,作了生动叙述,并指出,人生四十岁精气盈盛至极,亦即衰之始,而后由衰至竭,神亦随之而盛衰,精辟地阐明了精气神在衰老过程中的根本作用。今将其叙述衰老过程的原文列表如下(见下表)。
年龄阶段 | 精气神衰亡过程与表现 |
40岁 |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的平定,腠理 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 好坐。 |
50岁 |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 明。 |
60岁 | 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
70岁 | 脾气虚,皮肤枯。 |
80岁 | 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
90岁 | 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
100岁 | 五脏皆虚,神志皆去,形骸独居而终。 |
其中脏腑经脉以及肝叶、胆汁之类属精,肝气。心气等是气的具体内容,而好坐、好卧之态,耳目失聪与忧悲、言误等均归于神。这些论述是完全符合衰老过程实际情况的。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当其受生之时,己而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即指精气盛衰有其定然过程,从而决定了衰老的自然规律,人为的作用只是通过各种养生手段,护养精气神,谨防其过用妄耗,以求尽终天年,故张介宾在全面考察道家养生言论后说:“诸论无非精气神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