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山区开发
河北省山区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脉构成,山地面积90 28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1%,包括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邢台、邯郸等8市的63个县 (市、区)含921个乡镇、19 201个村,2 233.5万人。本区包括中山山地区、低山山地区、丘陵地区和山间盆地区4种地貌类型,特点是迎风坡多、背风坡少,海拔多在2 000米以下,高于2 000米的孤峰类有10余座,其中小五台山高达2 832米,为全省最高峰。本区属暖温生物气候交接带,古代为一片茂密森林,据《邢台县志》记载,北宋以前,民间有“七里湾八里滩,四十五里不见天” 之说。北宋以后,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和人为砍伐,燕山西段和太行山区几乎成了光山秃岭,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
河北省山区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制定的建设方针,开始进行山区建设。首先恢复和新建了交通及各方面的山区基础设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思想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开荒和改河造田,使山区的植被再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单一化。1978年太行山区粮食总产为231.467万吨,人均纯收入73.18元,有30%以上的乡村人均纯收入在50元以下。为了迅速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京津和河北平原生态屏障,促进京津经济区的整体发展,从1979年开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科委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山,对河北省山区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