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章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章门 章门zhānɡmén━━ 江西赣州的别称。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身縻东观愿虽阻,目注章门心岂舍?” ☚ 粤海 兽角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章門 章門 zhāngmén 亦稱“長平”、“脅髎”。足厥陰肝經穴。在第十一浮肋游離端之下際處。因其善治癖疝,、痞及臟氣鬱結諸癥,以通痞塞之氣,故名。始見於晉代典籍,沿稱至今。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章門,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横外直臍季脅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卧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章門主治痞塊病,但灸左邊可拔根,若灸腎積臍下氣,兩邊齊灸自然平。” 赣州【同义】总目录 赣州章门 章门 章门赣州的别称。其地汉时属豫章郡,故称。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身縻东观愿虽阻,目注章门心岂舍?” ☚ 九派 山左 ☛ 章门经穴名。代号LR13。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第十肋间动脉末支通过。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119)。 图119 章门Changmen系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侧腹部,于1肋游离端之下际取之。施针时直刺0.4~0.8寸,此穴深部是肝右叶前缘,左侧为脾的下方,针刺不可过深。主要治疗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等。 章门经穴名。别名“长平”、“肋髎”。属足厥阴肝经,募穴,八会之一—脏会。位于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际。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吐泻,身瞤动,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等。斜刺0.5—0.8寸;可灸。 章门 章门足厥阴肝经穴。取穴:侧卧,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下(见图2-1-7)。主治:肋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痞块。刺灸法:直刺0.8~1寸。局部胀痛。可灸。 ☚ 期门 命门 ☛ 章门 章门汉长安城章城门的本名。《水经注·渭水》:“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又《长安志》:“西出南头三门,第一门名曰章门,又曰章城门。”陈子怡《汉长安十二门考》认为章门“盖以秦之章台而名”。这是因为秦之章台在汉城西,汉武帝在秦章台基础上建筑建章宫,正当章门外之故。 ☚ 章城门 光华门 ☛ 章门zhāngmén经穴名。代号LR13。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位于腹侧, 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屈肘合腋时, 当肘尖尽处是穴。主治胁肋痛、泄泻、消化不良、肝脾肿大等。斜刺0. 5 ~0. 8寸。禁深刺。灸3 ~5 壮或5 ~10 分钟。本穴为八会穴之一——脏会。 章门 章门Liv13Zhangmen足厥阴肝经穴名。首见《脉经》。别名长平、胁窌、脾募、季胁、胁廓。为脾之募穴,也是八会穴中的脏会穴。位于胁部,当第十一浮肋游离端前缘处。简便取穴: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屈肘合腋,中指尖点着耳垂,肘尖尽处当肋端是穴。局部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肋间动、静脉; 并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本穴位置另说在脐上2寸,两旁各6寸(一作8寸,一作9寸);或作脐上1.8寸,两旁各开8.5寸。 章门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宿汁,黄疸,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腹肿如鼓,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诸急,胸胁支满,惊恐,善怒,癫、狂、痫,心烦,奔豚,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脾痈等。现又多用以治疗肝脾肿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并可用作临床上的辅助诊断。《圣惠方》:“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外科大成》:“脾痈之发,必先章门穴隐痛不已。” ☚ 急脉 期门 ☛ 章门又名中阳门,邺城正南中门。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