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边际生产率说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亦称“界线生产率说”。经济学理论。由德国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783—1850)在其《孤立国》(1826年)中首先提出。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等加以发展。认为当劳动量不变而资本(指生产资料)相继增加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量或价值依次递减,即所谓“生产率递减律”,最后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量或价值,称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它决定利息的高低;同样,当资本不变而劳动相继增加时,则“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者工资的多寡。因而认为资本愈多,利息愈低;劳动愈多,工资愈低。这种学说抹煞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组织的改善,替资本主义剥削辩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