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勒,威廉·艾尔弗雷德1911—1994William Alfred Fowler核物理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1933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1936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起任加州理工学院原子物理学研究员、物理学教授,研究所物理学教授。兼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物理部主任(1971—1974)、物理学办公室主任(1981—1984)、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防部科研项目远景规划科学指导。主要从事核物理在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1957年与人共同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著名的B2FH理论(以4位作者姓氏命名),成功地解释核起源于核反应、重元素可在恒星内部生成的理论,对宇宙空间元素形成理论作出贡献;在射电天文学方面,研究了类星体与脉冲星的相对论效应及核聚变中放出的亚原子粒子-中微子。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