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禁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禁军 禁军皇帝的卫兵。宋皇朝将境内甲兵,全部聚集在京师,称为禁军,专守京城。镇守各州的军队称 “厢军”; 各地的地方武装称 “乡兵”。《唐书·兵志》 :“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 北衙者,禁军也。” ☚ 花名 那厮 ☛ 禁军皇帝的亲兵。汉代称郎卫、兵卫。宋代称为禁军。明代改为侍卫上直军,清代称御前侍卫及八旗护军营,见《文献通考·兵考·禁卫兵》、《清文献通考·兵考·禁卫兵》。 进军;禁军◉ 进军jìnjūn 动 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比喻像军队作战一样向目标进取。〈例〉~号/ ~大西南/ 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 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向现代科学技术~。 禁军古代称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水浒传》第十六回:“那十一个~,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 各种职能的军队 各种职能的军队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禁卫(~兵;~军) ☚ 各种归属的军队 好军队 ☛ 禁军又称禁兵、禁卫兵。秦时军队的编制之一,为皇帝的亲兵。后来历代称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为禁军、禁卫兵,也有另立其他名目的。唐代的禁军就有元从禁军、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后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十军,其中有的还戍守各地,不限于宿卫。宋初裁抑藩镇,收其精兵,集中京师,名为“禁军”,遂成全国正规军。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番号,分别隶属三衙。捧日诸军按兵力多寡,分厢、军、指挥(营)、都四级编制,也有不足四级者。北宋初,以“屯驻”、“驻泊”和“就粮”为名,更戍各地,限期轮换,回驻京师。后设就粮禁兵。神宗朝行将兵法后,遂有系将禁兵,不系将禁兵和在京禁兵之别。士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拔,出自雇佣,社会地位低下,按月俸钱多少分为上禁兵、中禁兵和下禁兵。北宋开国时有禁兵十二万,北宋中叶增至八十余万人。北宋末年,军政腐败禁军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实际仅存三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大部溃散。南宋之际,以各驻屯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之系将禁兵和不系将禁兵,又形成拣中禁兵和不拣中禁兵的差别,除用于镇压小规模起义外,多成为不事战斗的杂役兵。 禁军 禁军负责守卫京城,侍卫皇帝的军队称禁军。《宋史·兵志一》: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锦衣卫 禁卫 ☛ 禁军中国古代军队的一种名称。❶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唐代的禁军设左右羽林、左右神威、左右龙武、左右神策、左右神武等十军,是中央所依恃的唯一军事力量。 禁军亦称“禁兵”、“禁卫兵”。古代担任京师及宫廷守卫任务的皇帝亲兵,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禁军历代均有,称谓不一,任务、职责范围也有所不同。如北宋时,把禁军作为正规军,也有的调戍边任务。 禁军imperial guards 禁军皇帝的侍卫部队。唐代禁军从广义上讲,包括南衙诸卫兵和北衙兵;从狭义上讲仅指北衙兵。唐初,北衙禁军主要有元从禁军和飞骑,以及从飞骑中选拔的百骑,后改为千骑、万骑。唐高宗龙朔年间,置左右羽林军。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安史乱后,又增置左右神武军,连同原来四军,总称为北衙六军。以后又曾添置过英武军、宝应军、长兴军、威远军、威武军、神威军等。代宗时还把神策军也改为禁军。于是禁军名目繁多,废置不一。其中较强者则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总称左右十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