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勘司官署名。西夏置,称“赤剋罗”。主持官吏考核升迁,属中等司。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亦置,设司令、司丞。十年革,十四年复设,二十年复罢。凡诸司刑名、钱粮,有冤滥隐匿者,稽其功过以闻。 磨勘司 磨勘司官署名。宋、明代皆置。寻废,改置大理寺。掌审判事宜。《续资治通鉴·宋纪·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废勾院、开拆、磨勘、凭由、理欠等司归比部及左、右司。”《明史·职官志二》:“初,吴元年(公元1363年)置大理司卿,秩正三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革。三年置磨勘司,凡诸司刑名、钱粮,有冤滥隐匿者,稽其功过以闻。寻亦革〔洪武三年置磨勘司,设司令、司丞。七年增设司令1人,司丞5人,首领官5人,分为4科。十年革。十四年复置磨勘司,设司令1人,左、右司丞各1人,左右司副各1人。二十年复罢〕。” ☚ 民政部参议厅 磨勘京朝官院 ☛ 磨勘司西夏官署名。西夏语言“赤克啰”。属中等司。主持官吏的考核升迁。天盛年间(1149—1169)设4正使、4承旨、4都案、20案头。 磨勘司官署名。西夏设置,掌管夏国官吏考铨、升降之事,以磨勘使为长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