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之学
古代把物象符号化、数量化,用以推测事物关系变化的学说。 为易学的分支。《左传·僖公五年》首先明确提出象数概念,说明象数关系。《易传·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强调卦象由参(三)、伍(五)之数交错变化而成,渲染卦象、数的神秘作用。 两汉时,孟喜、京房等以象数说《易》,用八卦与阴阳之数预言灾变;郑玄以易卦的阴阳六爻同十二时辰、十二音律相配合,形成象数体系。三国吴人虞翻综合发挥汉易象数学,将各说熔为一炉。 北宋时,陈抟提出“先天图”,邵雍则加以发挥,于是先天象数之学大兴。后朱熹广泛搜罗图数秘算,又以理学观点加以注释。 入清,象数学仍为易学的活跃学科,黄宗羲著《易学象数论》,有系统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