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治疗
睡眠治疗,又称睡眠疗法,为采取药物或其他措施,延长病人睡眠时间,以治疗各类疾病的方法。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用药物引起持续睡眠以治疗疾病。五十年代初,苏联医务工作者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保护性抑制学说,和皮质内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在临床上开展了睡眠疗法。在我国也曾风行一时。五十年代后期,曾演变为人工冬眠治疗,现已少用。
睡眠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有: 溃疡病(无出血穿孔倾向者)、早期高血压、神经性皮炎及湿疹等心身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外伤后脑衰弱综合征等。禁忌证为:肝、肾疾病,心脏功能不全,动脉硬化,全身衰竭,和内分泌疾病。
睡眠治疗室要求空气流通、遮光隔音、铺上地毯。医务人员穿软底鞋,保持室内安静。24小时内均应有护理人员,定时作好给药、睡眠状态和治疗反应的记录。应防止病人由于步态不稳所致的跌伤;必要时,应照顾病人大小便和喂食。饮食应给以营养丰富的软食,注意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
睡眠治疗主要有以下三类:
❶持续性睡眠治疗: 以14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3个月后,可以再次施行。每天要求睡眠12~20小时。一日给药三次,长效、中效、快速催眠药可以单独,交替或合并使用。治疗期中,应给予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治疗初期三天内,药物容易引起睡眠,所以用药量较小。此期中,药物反应小,睡眠好,仅少数病人有轻度步态不稳。进入中期,则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深、多梦、呓语,且常出现明显药物反应: 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眼球、唇、舌、四肢震颤;偶有小便困难,欣快、话多、情绪不稳,甚至出现谵妄状态。结束治疗前3天,开始逐渐减少催眠药量,一些药物反应明显的病人,减少药量后,睡眠时间反而延长。终止治疗后,停药观察三天。此时,应于睡前给小量苯巴比妥,以防撤药反应和抽搐发作。此种疗法对强迫症较有效。
❷延长生理性睡眠治疗:优点是病室设备不需要求过高,催眠药用量较少,只要求能延长生理性睡眠,故很少引起药物副反应,病人有自由活动时间,生活方式改变不大,并可合并安排其他治疗,因而病人乐意接受。一个疗程为3~4周。每天上午作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午睡时不给催眠药。下午进行集体和个别心理治疗,安排文娱体育活动。晚上服催眠药后就寝。此种疗法对神经衰弱患者较好。
❸人工冬眠治疗: 曾用于治疗精神病及脑出血。但由于实践和疗效均存在一些问题,故未能在临床上获得推广。
治疗开始时,静脉内缓慢注射稀释为20ml的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唛啶100mg,异丙嗪50mg),并注意血压变化。以后,每隔6~8小时,肌内注射1/4~1/2的初剂量冬眠合剂作为维持量。并于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及腘窝放置冰袋,使体温保持在34~35℃之间(肛表)。定时测血压、体温、呼吸、脉搏;记录用药量和病人的躯体、精神状态。要求病人安静入睡,无寒战反应。如达不到此种要求时,可适当增加冬眠合剂的药量。终止治疗时,应于一天内分次撤除冰袋,以免产生失眠、兴奋及高热等反应。疗程为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