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包括所有不同原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关节肌肉病;不论其发病原因是感染性的如风疹关节炎,免疫性的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的如痛风,内分泌性的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性的如粘液多糖病,退化性的如骨关节炎,地理环境性的如大骨关节病,新生物性的如多发性骨髓瘤等。风湿性疾病实际上影响所及不只是骨关节肌肉,而且包括与它们相关连的附件和软组织,诸如腱鞘、滑囊、筋膜、包囊、肌腱、软骨等。风湿性疾病可以是局限的,如局限的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等;也可以是周身性的,如类风湿关节炎虽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侵犯的组织以及随之可能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远不只限于骨关节,而可涉及到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实质上是一周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可以是原发的,如类风湿关节炎以免疫性滑膜炎始发于关节,以后进而有其他临床表现。风湿性疾病也可以是继发的,继发于另一非始于骨关节肌肉的原发病,例如甲状腺病可引起骨关节肌病,恶性肿瘤可引起肌炎等。
风湿性疾病甚为多见,对人民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关节炎基金社资料,美国关节炎患者约2000万人,其中类风湿关节炎500万人,骨关节炎1200万人。关节炎造成每年2700万劳动日及15亿美元损失,是造成慢性残废的主要原因。由于关节炎患者多,造成的危害大,所以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风湿病学的重要内容。
风湿性疾病是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结缔组织病,亦即过去习称的胶原病或胶原血管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硬化症(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血管炎、巨细胞血管炎、白塞(Behcet)病、Wegner肉芽肿、干燥综合征等,都属于风湿性疾病,又从发病机理看同属于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或由于患者众多,如初步调查结果,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至少为160万人,系统性红斑狼疮至少为70万人;或由于损害劳动力严重,死亡率高,是风湿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些疾病无论是发病机理、诊断或治疗都涉及到免疫学,因而又是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外很多医学院校的内科学系,将风湿病学与临床免疫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专业单位,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风湿病学正如心脏病学、肾脏病学、传染病学等一样,是内科学中疾病按系统、器官分类的一个专业分支。风湿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上所述的风湿性疾病。风湿病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1980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科学系中,首先成立了临床免疫学及风湿病学专业组。1982年及1985年分别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及第二次风湿病学专题学术会议。198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风湿病学学会。现全国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风湿病学科或研究室,我国风湿病学正在前进发展中。
风湿病学近30年来进展较快。很多旧的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逐渐得到明确;新的疾病如某些病毒性、螺旋体性关节炎又不断被发现,有的风湿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以风湿热为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很少发生,我国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我国大骨节病的预防也取得重要进展。风湿性疾病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研究已进入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从而提出不少新概念。特别是近年来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某些风湿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过去认为是一单一的疾病,现在看来,可能是一包含不同免疫调节障碍引起的,有不同临床亚型、发病机理上存在着异质性的免疫性疾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等,使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增加了不少新的非创伤性方法。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对自身免疫病的不同免疫疗法,使很多风湿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大为改善。例如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大大解除了很多关节炎患者的痛苦,改善了关节功能,使病人生活改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去死亡率很高,近来由于诊断治疗的改进,绝大多数病人确诊后,生存超过5~10年或更长时间。
风湿病学不只是内科学中的一个专业,而是与其他许多专业,如小儿科、皮肤科、神经科、矫形外科、放射科、理疗科、康复科、基础医学科等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风湿病学的发展有赖于各有关专业的协同努力。国外在风湿病学下,又分儿童风湿病学、放射风湿病学、康复风湿病学等更细的分支。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已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毕竟时间不长,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只要努力工作,加强各专业间协作,必将在解决我国常见风湿性疾病,和发展世界风湿病学方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