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益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益州 益州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雒,今四川广汉县北。中平中移治绵竹,今四川德阳县东北。兴平中又移成都,今成都市。 ☚ 秩中二千右 汉中 ☛ 益州 益州郡名。汉置。治所滇池,在今云南晋宁县东。三国蜀改为建宁郡。后文八十七回提到的建宁,即此郡。 ☚ 南蛮 永昌 ☛ 益州【同义】总目录 益州刀州 益州yì zhōu〖名词〗 益州渤海及辽代州名。❶本渤海率宾府属州(《辽史·地里志》作盖州),辽徙置,改曰辰州,参见“辰州”条。 益州古建制名。❶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元封五年 (前106年),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境内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益、荆、扬州及交趾、朔方十三区,简称 “十三部”,一称 “十三州”。其中益州辖境约当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及哀牢山以东,甘肃武都及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部以外地区。西汉治成都县 (在今成都市),东汉先后移治绵竹县 (今德阳市东北)、雒县 (今广汉市北),汉献帝兴平中又移治成都。东汉以后辖境缩小。隋、唐、宋时期曾先后改蜀郡、成都府。《晋书·地理志》说: “ 《春秋元命包》 云: ‘……益之为言厄也。言其所在之地险厄也。’ 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 益州 益州汉代设置的行政区。《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 “上既攘郤胡、越,开地斥境,乃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13部,皆置刺史焉。” ☚ 邑 益州郡 ☛ 益州 益州唐代益州治所,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都会。在今四川成都市区。其地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人多工巧”,较少战乱,故得以稳定发展,长期繁荣。人称“扬一益二”,即益州城的繁盛程度在唐代仅次于扬州。其因于战国时期张仪所筑成都城。隋文帝封其子杨秀为蜀王,附旧城增筑西、南二隅,通广十里。唐乾符三年 (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筑罗城,周长二十五里,开十门。后唐天成二年 (927年),蜀王孟知祥又扩展至四十二里。此一时期城内设市可考者凡八所,有南市、新南市、旧州市、大西市、北市、新北市、东市、大东市等。此外,四郊又置草市。 ☚ 衡州 成都 ☛ 益州两汉十三部州之一。东汉治今四川广汉北。移治今德阳东北,再移治今成都市。 益州yì zhōu《本草纲目》金石部第8卷金(53)。地名。今四川省地,广元县境内。 益州渤海王国置。为率宾府所辖3州之一。州治故址旧有说依鸭绿江又名益州江,误指在长白山西南靠近鸭绿江处。辽灭渤海后,其民部分被迁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北,仍以其名置州(治所在农安县万金塔东北);部分被移住今辽宁盖县境,置辰州统之。 益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武都、两当县及陕西秦岭以南,湖北保康、郧县西北,贵州西部地区。东汉后辖境渐小。东汉治所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县北),中平中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县东北),兴平中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隋开皇初废,三年(583年)复置,隋大业、唐天宝、至德间改为蜀郡。其后复为益州。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以成都府改置,治所在成都、华阳二县(皆在今四川成都市)。端拱元年(986年)复为成都府。淳化五年(994年)仍降为益州,后复为成都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