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痹病名。出 《素问·痹论》。又名寒痹。《金匮翼·痹症统论》: “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详寒痹条。一说痛痹即痛风。《医学正传·痛风》: “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参见痛风条。 痛痹病名。出自《素问·痹论》。即寒痹。 痛痹病名。痹证的一种。痛痹以寒邪偏盛,又称“寒痹”。寒性凝滞主痛,故见肢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等特征。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痛痹tòngbì病名。出《素问·痹论》等篇。 ❶即寒痹。详该条。 ❷即痛风(见《医学正传·痛风》)。详该条。 痛痹 痛痹痛痹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并以寒邪偏胜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的一种痹证。其临床特点为痛势较剧,痛有定处,遇寒更甚,得热则轻,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等症状。 痛痹出《内经》。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寒气胜者为痛痹。”《灵枢·寿天刚柔》篇称寒痹,指出:“寒痹之为病,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医宗必读·痹》称痛风,说:“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甚异,俗名痛风也。”《张氏医通·痹》将皮痹称为寒痹,指出:“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目前临床上以寒邪偏胜的痹证多称痛痹或寒痹。关于痛风,因与痛痹有一定区别,参见“痛风”条。 痛痹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疼痛较剧,痛如锥刺为特点,疼痛部位以肢体关节为主,伴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遇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舌苔多薄白,脉弦紧。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如《症因脉治·寒痹》说:“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病因主要为素体内虚,又因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其中又以寒邪为甚,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气血运行不畅,故作剧烈疼痛,痛处不移,关节伸屈不利等症。如《症因脉治·寒痹》说:“寒痹之因,营气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空疏,腠理不充,或冲寒冒雨,露卧当风,则寒邪袭之而寒痹作矣。”治宜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方中乌头大辛大热,配麻黄以散寒止痛,黄芪、白芍以益气固表,养血祛风;加蜂蜜能解乌头之毒。但乌头有毒,用量宜轻,不宜久服。若疼痛以肩肘为主者,加羌活、姜黄祛风通痹止痛;疼痛以膝关节为主者,加牛膝、木瓜通经活络,祛湿止痛;疼痛以腰背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狗脊强腰壮筋,祛风止痛;若兼有表寒者,宜用茯苓汤解表散寒并祛营中寒湿。方中以麻黄、防风、官桂祛风散寒;川芎、白芍柔肝散寒;桑白皮利气祛湿。如日久不愈,气血两虚者,可用独活寄生汤,以扶正祛邪。历代医籍对痛痹的治疗有不少论述,如《医宗必读·痹》篇指出:“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又说:“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五积散主之。” ☚ 行痹 着痹 ☛ 痛痹tòng bìpainful obstruction; painful blockage; painful impedi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