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均衡根据现有的约束条件,经济主体感到比较满意且无力加以改变的一种空间配置状态。均衡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术语,最初主要用于描述经济主体如市场等总量的状态。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学者把这一概念引入空间经济分析,发展了空间均衡理论。所谓空间均衡,一般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经济活动主体没有改变空间配置现有水平和状态的压力或动力。因为根据它们的欲望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它们不能按任何经济标准来改善其处境。在西方区位理论中,各种最优或满意区位模式,基本上都是在不同均衡条件下所出现的空间配置状态。一旦外部条件或均衡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均衡状态将被打破。因此,空间均衡理论研究的重点一般是分析空间均衡形成的条件,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达到一种空间均衡状态。以空间价格均衡为例,由于存在着运输成本,一个同质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商品的空间位移而发生变化。但如果假定商品能够自由地从低价格市场流向高价格市场,那就可以达到一种空间价格均衡。这种均衡代表了一种比贸易前的配置更有效率的商品空间配置状态。空间均衡的条件是整个系统的区际贸易流必须平衡,贸易后两市场间的价格差异必须少于或等于这两个市场间的单位运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