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痈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毒疮;痈疽dúchuānɡ yōnɡjū

【同】 都是名词;都可以指局部皮肤红肿、严重溃烂的疾病。
【异】 “毒疮”着重指有毒物或有毒菌侵入,繁殖在皮肤或黏膜上,顽恶难治;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长了~,苦不堪言。“痈疽”着重指背部或项部的红肿,含有形成硬块的意味;常常用于比喻;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例]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是他们的宝贝,那么,他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痈疽

毒疮。《论衡·幸偶》:“流血出脓,岂~所发,身之善穴哉?”

毛病

毛病

病(病痛;疵病) 疾(百~丛生)玼(玼吝;玼瑕;玼颣) 疢(疢疾) 窳 疵(疵瑕;疵点;疵颣)故障 玷瑕 痕瑕 症候 痈疽 漏子 阙陷 瑕眚 瑕累 瑕翳 瑕颣 颣衅 疮疤(揭~)
缺陷,毛病:阙短
纰漏,毛病:瑕病
瑕垢,毛病:瑕滓
漏洞,毛病:漏眼
出现毛病:出毛病
出现缺点、毛病:疵颣
种种毛病:众疾
织物上不应有的毛病:疵点
措辞上的毛病:语病 语弊
诗歌声律上所犯的毛病:诗病 鹤膝蜂腰 蜂腰鹤膝
残留的疵病:遗病
混杂不纯的毛病:疵杂 疵驳
不好的毛病:秽訾 坏病
嫉贤妒能的毛病:忌前之癖
小毛病:微玷 纤芥之疾 纤介之疾
事物的小毛病:纤瑕
小毛病不损害整体形象:山薮藏疾
大体很好,略有毛病:大醇小疵
毛病或问题很多:千疮百孔 千疮百痍 千疮万孔 千疮百洞 万孔千疮 千孔百疮 百孔千疮 百孔千创 百洞千疮
(缺点或失误:毛病)

☚ 毛病、漏洞   弊病 ☛

祸患

祸患

患(患祸;咎患;过患;防~) 恙甾 害(害患;除~) 痈(痈疽)殃 衅 厉 忧 灾屯 灾魔 不测 疽疮 瘇蛊 乱灾 蠹孽 毒患 灾毒 燋鲠
艰难祸患:艰祸 险衅
忧愁祸患:忧祸
灾殃,祸患:灾眚
灾难祸患:祸厉
养成祸患:养患
留下祸患,使人受害:遗患(养痈~) 遗害(~无穷) 遗祸 贻害(~于人) 贻灾 贻患
将来的祸患无穷无尽:后患无穷 虎兕出柙
(祸事,灾难:祸患)

另见:灾难 灾害 生祸 祸乱 动乱

☚ 祸患   祸乱 ☛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痈疽

❶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❷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
❸《灵枢经》篇名。本文专论痈疽,故名。篇内首先讨论痈疽的病因、病机。其次,分别叙述18种痈疽的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最后,阐述痈和疽在发病的机制、形状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

痈疽yōng jū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五味偏胜(199)。病证名。
❶泛指一般体表、四肢感染的疾患。《灵枢·寒热病》:“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揣也;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❷痈、疽二病之泛称。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
❸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疥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

痈疽yōngjū

❶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 疮面深而恶者为疽, 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 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 “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营气不行, 乃发为痈疽。”
❷形容疮疡之大者。
❸ 《灵枢》篇名。专论痈疽, 故名。

痈疽

痈疽

痈疽系体内与体表发生以肿胀、化脓、溃破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的总称。其起因主要由于伤热、骚热之邪扩散,或饮食不消,恶血与黄水激增扩散于脉道,遂被赫依所包卷聚集而致病。
从发病部位分为外痈与内痈两种。外痈又分肉痈、骨痈、脉痈等三种。内痈包括心痈、肺痈、肝痈、脾痈、肾痈、胃痈、肠痈、肛门痈、膀胱痈等九种。此外,在受伤部位发生的叫创伤痈,皮下发生形如鸟蛋,坚硬而无疼痛者叫蛋痈。按疾病种类,可分为赫依型痈、希拉型痈、巴达干型痈、血型痈、黄水型痈及夹粘则为粘型痈等六种。
总的症状是发生痞块样肿胀,触之坚硬,疼痛微或剧烈不一,食欲虽好,但易呕吐,脉象细而颤抖。痈疽成熟后溃破流脓。赫依型痈腹胀肠鸣,头昏,肿块变化不定,剧痛;希拉型痈红肿,疼痛,发热,很快化脓; 巴达干型痈颜色灰白,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血型痈颜色黑,发热、剧痛,小便带血,多发生在乳房与阴道;黄水型痈身热多汗,肿块表面粗糙,发紫,发痒,脱毛;粘型痈则发病急,病势较重,疼痛剧烈,出现各种假象和热症征象。
诊断痈疽,不论有疮无疮,在可疑部位用黑云香、雄黄、雌黄、硫黄、硃砂各等量、共研细末,用童尿(八岁男童)或水调和涂敷,如果不是痈疽,药糊不粘其上,如果是痈疽,药糊粘附不落,出现腐肉,即可确诊痈疽无疑。
治疗痈疽,宜以益胃火,改善消化,燥黄水以及按病位、类型,随症施治为原则。对外痈采取初期调治,中期除病,培养新肌,后期平复疮疤的方法。
肉痈 状如冰冻之蔓菁,调治药用人骨、鱼肉、独活、瑞香狼毒、寒水石等量,用尿调和温浴施治。或将鸽粪煮于酒内敷于患部,以促使成熟,脓熟后,挑脓,吸脓洗涤止腐。如不能治愈,就应中期除病施治,药用水银十八味方内服,外敷除痈药膏。
骨痈 骨色改变,失却原来的色泽。治宜上方加荜拨、黄精、芝麻油渣,各种骨类等量调敷。
脉痈 血管作肿,跳痛,易化脓溃破。治宜上方加寒水石、硃砂、硼砂,以及各种凉性草药等量调治,三籽汤多次内服;外治选取肝脉、总脉、肝胆合脉放血施治,亦可给脉泻剂清泻。治疗过程中,注意血、希拉热邪之炽盛。最后将硫黄煮于油(黄油或植物油)内加等量之熊胆、石韦调敷,可平复疮疤。
内痈 成熟后医治比较困难,因此,在疾病初期要加紧医治。首先要忌口守饥,药用草乌五味汤(草乌、信筒子、止泻子、松节、胡椒等量煎汤)内服,或投秦艽花煎汤加当药八味方(当药、苍耳子、白檀香、香附、菊花、栀子、玉竹、黄精等量配伍),用牛乳、黄油煎煮内服。亦可凌晨服用蓍草八味方(秋季采集的蓍草、夏季采集的细叶铁线莲等量煎制浸膏加红糖、砂、 紫砂、三热药各等分调和制剂)。必要时可配合导剂灌肠,放血施治。进食鱼肉、猪肉、荞面、干姜、蔬菜类,以促使破穿,如出现破穿征兆时,在附近脉窍放血向外引毒邪,并用泻利方剂加大药量内服施治。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宜给秃鹫肉、鱼肉、猪肉以及内脏、蔬菜类、麻叶荨麻、大葱大蒜等,将痊愈时,宜给甜食、新鲜肉、奶油等营养之品,禁忌大量进食酸性饮食及食盐。
心痈 症见心悸胸闷,上身发热,口干剧渴,头晕,严重则神志不清,昏迷,体温高低不定,脉象细而数,沉取颤抖,尿频而混,气味蒸气均大。治疗内痈之基本配方为五灵脂、诃子、白芸香三药等分配伍,按各脏腑加相应之药。心痈基本配方加檀香、肉豆蔻、栀子、广枣各一分配伍内服。注意赫依与希拉之骚动,如赫依盛则可取黑白际穴、嗓空穴,第一、六椎穴施灸; 热盛则在投镇赫依药物的前提下,取肝脉放血,并投广枣七味方(广枣,紫、白两种檀香,诃子、红花、白云香、白糖各等分配伍)内服。禁食陈旧油类、酒类和酸腐食物,避免思虑过度。
肺痈 病初除胸胁部胀满感外无明显症状。痈疽成熟则胸内积脓,欲食而不能食,或食即吐出,身重,咳嗽频作,咳痰带脓血,食道疼痛,吞咽困难,呼吸急促、伴肩背疼痛,眼睑浮肿,脉象沉而紧,时有颤抖。治宜药用基本配方加竹黄、甘草各一分配伍内服,如破穿时,取总脉或在附近脉窍放血,如化脓穿漏时宜投铜灰四十三味散内服。
肝痈 症见呼吸不畅,头晕,口干烦渴,加重则发热,肝脏肿大,压痛,易吐,双目及全身皮肤发黄,脉象紧,尿渣多而气味大。 药用基本配方加巴沙𠯫、红花各一分配伍内服。外治宜冷敷,并投以泻下剂清泻。治疗过程中注意血、希拉热邪增盛,视病情随症施治。
脾痈 症见脾区常不适,时有刺痛,心烦而呼吸不畅,不思饮食,消化力减退,热盛则口干,颜面及口唇发紫,腹胀肠鸣,关节疼痛,脉象细而数,时有颤抖。有时出现寒症假象。药用基本配方加荜拨、丁香各一分配伍内服。热盛则投红花七味散或草果十九味方,外治脾脉放血。退热后投以阿魏、紫砂合汤。
肾痈 多发生于一侧肾,腰肾部疼痛,并有挤压感,尿频或小便不利,下身及膀胱部发凉,小腿、脚背浮肿。偶而出现寒症假象。药用基本配方加茜草、豆蔻、螃蟹各一分配伍内服。并配以利尿剂及祛赫依之方。热盛则可投益肾诃子十味方,与主剂交替服,以断除其后遗症,必要时踝脉放血。
胃痈 症见胃部发生痞块物,触之坚硬,贪饮贪食,腹胀,吐则稍安,消化不良,食后胃痛,嗳气频作,口干而臭,有时胃部痧症样绞痛,全身浮肿,有的皮肤粗糙而发痒,尿浓而混,其色多变,本病遇热遇寒皆加重。治疗药用基本配方加紫砂、 干姜各一分配伍内服。 必要时配以放血疗法、火灸法及泻下疗法施治。
肠痈 腹部能摸到痈疽,局部疼痛。发于小肠者食物消化时疼痛,痈疽成型则排脓血便,发热,口干烦渴,脉象细而紧,尿渣厚,蒸气大。发于大肠则食物消化后作痛,呃逆,腹胀肠鸣,矢气后稍感舒适,大便秘结或腹泻,面部与脚背浮肿。总之,肠痈热象较著,并易于转为慢性。药用基本配方加光明盐、木鳖子各一分配伍内服,对发于大肠下端者可用温和导剂灌肠施治。
肛门痈 症见肛门内发肿疼痛,用肛门镜看到,或用指诊摸到。矢气不利,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痈疽溃破时流脓血,但血量不多。此症多呈聚合型,病程较长,较难治。药用蓍草八味方内服。并将白云香五味方 (白云香、藜芦、诃子、胡黄连、荜拨等分配伍),用母牛尿调和敷于患部,宜可用猛烈导剂灌肠施治。
膀胱痈 症见膀胱部疼痛,小便不利,排尿时尿道口疼痛,加重则尿闭,尿色变化多,有时混浊不清,痈疽从体表不易摸到、药用基本配方加砂、螃蟹各一分配伍,用蒺藜四味汤或三红药汤为引送服。热盛则宜投益肾诃子十味方内服。疼痛剧烈则投肾热鹏丸与主剂交替服用,因热盛而尿闭可投海金沙八味方,用蒺藜四味汤送服,因寒盛而尿闭宜投豆蔻十味方少量服用,取踝脉微量放血。

☚ 躯干创伤   苏日亚病 ☛

痈疽yōng jū

❶superficial infection
❷carbuncle or gangrene
❸large carbunc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