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体操疗法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运动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恢复神经肌肉功能治疗疾病之法称电体操疗法,亦称肌肉电刺激疗法。
电体操疗法,应根据神经肌肉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电参数(脉冲宽度、波形、频率及调制),以适应病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适应机能及机能灵活性。常选用连续的或调制的指数曲线波、三角波、梯形波或方波;脉冲宽度1~200~500ms,频率0.5~100Hz。常用的间断直流与感应电流即属于此。所选的脉冲宽度应远大于病变神经肌肉的时值,病损程度愈重,脉冲宽度应愈大。电流强度应等于或大于其兴奋阈值;电流强度变率(脉冲波形,特别是前沿时间),应快于其适应功能; 刺激频率(脉冲频率)应与其机能灵活性相适应。
对病变神经及其支配肌进行电刺激以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能改善肌肉血循及营养,保持其正常代谢功能,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从而能延缓病肌的萎缩,防止其挛缩及纤维化,促进健康肌纤维的代偿性增生,促进神经兴奋与传导功能的恢复。有人认为电刺激还可促进神经的再生。肌肉随电刺激节律所产生的收缩,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除,消除疲劳,对于痉挛性瘫痪,用两组脉冲电先后作用于瘫痪肌与拮抗肌,通过一系列梭内、外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可使其肌梭、腱梭分别受激兴奋,经由脊髓反射弧及交互抑制原理,从而降低痉挛肌的肌张力,增强拮抗肌的功能,以改善病肢运动。
治疗设备 使用可输出上述各参数的仪器进行,如多形波低频脉冲诊疗机、综合低频治疗机等。
治疗方法及参数选择 可使用带开关的手柄点状电极、小电极、滚筒式电极,作用于肌肉运动点(单一肌肉或肌群)或神经运动点,辅极用100~200cm2的衬垫电极。按正常神经支配肌、失神经支配肌、痉挛性瘫痪肌与平滑肌选择刺激参数。对正常神经支配肌,可采用脉宽1ms、频率50~100Hz的三角波或方波治疗;亦可用感应电流或感应电样电流作单肌或肌群刺激。剂量用运动阈或运动阈上。为防止持续收缩造成肌肉疲劳或缺血,刺激时可利用手动间断、自动间断或调制输出(10~20次/分)。治疗时间为5~1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个疗程。电体操时可嘱病人随刺激节律作主动收缩,或作附加阻力的电体操,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失神经支配肌,宜用三角波或指数曲线波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病肌而不影响其邻近的正常神经支配肌为宜。部分失神经时,脉冲前沿取10~150ms,后沿取1~100ms,间歇时间50~1000ms。对完全失神经肌,脉冲前沿取100~600ms,后沿取100~300ms,间歇期取 1~5s。刺激频率1Hz时,可采用连续式或手动间断刺激。当脉冲频率大于5Hz时,应加间断或调制,工作间歇比应选1:2~5,病情严重者取1:10。剂量用运动阈或运动阈上,时间在部分失神经肌用5~15分钟,在完全失神经肌,以每次刺激引出3~5次收缩为度,连续治疗3~5次。为加强治疗效果,亦可同时进行辅助或阻力运动。电体操应使用及时,每次肌肉收缩应均匀有力,注意防止肌肉疲劳,并应尽量避免邻近健康肌收缩,减低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对于平滑肌,由于其适应功能差,并有明显的总和功能,对单个脉冲不易起反应,必须应用多个阈下或阈值刺激,方能引起收缩。故应采用三角波或指数曲线波,脉冲宽度取100~500ms,间歇期取300~600~1000ms。刺激量用感觉阈(20~30mA),每次治疗20~60分钟,20次为一疗程。对于痉挛性瘫痪肌,可按Hufschmidt法,用两组间隔0.1~0.3s的低频脉冲电流,分别以两组电极作用于瘫痪肌及其拮抗肌。常采用方波,脉冲宽度取0.2~0.5ms,频率1Hz,或在痉挛肌用三角波,频率1Hz;拮抗肌用调制方波,调制波宽0.5~1s。输出电压空载可达700V,剂量痉挛性瘫痪肌取强运动阈,拮抗肌取运动阈,每周治疗2~3次,每次10分钟。
主要适应证 肌无力、运动性肌疲劳、废用性肌萎缩、各种类型的周围神经麻痹、弛缓性便秘,子宫收缩无力、中枢性瘫痪、帕金森氏病等。
禁忌证 同低频电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