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申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申子shēn zǐ

(号)申不害,战国时思想家。

申子

申侯,春秋時鄭大夫。蔡邕《述行賦》:“勤諸侯之遠戍兮,侈申子之美城。”

申子

 思想著作。三篇。战国时申不害撰。成书于战国,具体年代不详。
 申不害,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卒于周显王三十二年(前337年)。郑国人(今河南京县)。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低微,后任韩昭侯相直至终年。任职期间,国治兵强,政绩显著。《申子》一书为其新著,具体阐述了他的以“术”为核心的法家思想。
 《申子》首篇曰《大体》。在该篇中,他总结了其在韩国政坛上的长期经验,认为巩固国家的统治必须使臣“莫得专君”。为此,他提出了加强君权的术治思想。他认为,君主要掌握用人之权,要大权在握,驾驭群臣。大臣只能去执行,不能操纵君主。他谈到:“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柄,臣事其常。”在他看来,君主是最高统制者,而大臣只能是具体执行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他在主张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搬出“无为”的理论。这里已经具有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含义。他主张:“君,知其道也,言人,知其事也。”
 “主处其大,臣处其细。”而怎样统治天下,驾驭群臣,做到独断,就只有靠君主的“权术”了。申不害把君主所执之“道”所处之“大”,看做是在于“正名”,说“圣人贵名之正也”,也就是“循名责实”。他说:“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所逃无关。”在他看来,以名责实,考察群臣是君主所要做的最大的事情。“名”是君主最关键的法宝。怎样“循名责实”,怎样考察群臣,就要运用“权术”。具体办法虽缺乏确切的资料说明,但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所谓“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也就是一种深藏不露,使人不可窥测的“权变”之术。这一点,后来的韩非直接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发挥,其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篇名曰《君臣》,实际只有两句话“明君治国,三寸之箧运而天下定,方过之基正而天下治。”以及“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故一言正而天下治,一言倚而天下靡。”分别摘自《意林》和《太平御览》。
 第三篇为《杂篇》。分别摘自《意林》、《韩非子外诸说》、《吕氏春秋》、《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及其他古籍书。这是众书所辑录的《申子》之残章断句。而直接地、较系统地反映《申子》思想内容的部分,只有第一篇。
 《申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六篇,《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两篇。均佚于南宋。今有清代严可均辑本,马国翰辑本和柯昌济辑本。民国铅印本为柯昌济辑本。

申子shēn zǐ

即伍子胥。《七谏·沈江》:“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沈江。”王逸注:“申子,伍子胥也。吴封之于申,故号为申子也。”
详见【伍子】【申胥】

申子

书名。相传战国时申不害著。内容多刑名法术之学,属于法学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二篇,《汉书·艺文志》称六篇,已失传。仅唐《群书治要》卷36辑有《大体》一篇。还有片断文字散见于《艺文类聚》、《意林》等。有清严可均辑本与马国翰辑本。

申子

176 申子

先秦法家重要著作。战国申不害著。《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2篇,《汉书·艺文志》称6篇,今已佚。现仅在《群书治要》中保留有辑录的《大体》1篇。本书反映了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的政治思想,主张君主要独揽大权,独断专权; 注重君主驾驭臣下的“术”,强调“术治”,认为君主为防止臣下“专君”,必须依靠权术,深藏不露,使人无法窥测。其政治主张对韩非影响较大。

☚ 商君书   慎子 ☛
申子

申子

先秦战国时法家著作。申不害著。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韩昭侯八年(前355年)被任为相,直至终年,使韩“国治兵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则称六篇,已散佚。现仅存唐《群书治要》所辑《大体》一篇。另有片断文字散见于《艺文类聚》、《意林》等。
《大体》要求尊君卑臣,“明君如身,臣如手。君如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不容许大臣“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
为了驾驭臣下,君主应“示天下无为”,把术藏于胸中。君主之术如显露于人,则反而有危险,“刚则折,危者覆,动者摇,静者安”。因此,君主最主要的是循名责实,“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即君主用“名”来规定臣下的言行,那么,“名自正,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把正名比喻作“镜”和“衡”,说:“镜设,精,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平,无为而轻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无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一旦名正,因循其名,君主就可无为而治。
《大体》篇通篇表现了把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君主刑名之术相联系的特点,有道家转向法家的趋向。
由于《申子》已散佚,所以材料有限,妨碍了对其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其和慎到、商鞅作为法家的特点分别是:重术、重势和重法。
有清严可均和马国翰辑本。

☚ 商君书   大学 ☛

申子

一卷。周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撰。清马国翰辑。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的相十五年,主张法治,重视 “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有《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称六篇,已亡佚。《群书治要》辑录 《申子·大体》一篇。清代马国翰辑得二十四节,合为一卷,内容主要讲的是刑名法术之学。马国翰将其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还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说郛》本等。《续四库全书提要》也有介绍。

申子

见 申不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