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申包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申包胥春秋后期楚国大夫。姓公孙,字包胥(一作鲍胥,《战国策·楚策一》作棼冒勃苏),申是其封地。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年),子胥出逃前夕,对他说:“我必覆楚国”。他对言:“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用子胥之谋伐楚入郢(今湖北荆州城北十里),楚将亡国。他入秦乞师,倚庭墙痛哭七昼夜,水浆不入口。秦哀公感其诚,乃遣战车五百乘,援楚复国。后昭王返国赏功,他逃而不受。一说他逃赏后“终生不见”。 申包胥shēn bāo xū(号)公孙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于申,故有此号。 申包胥 申包胥西汉轶事小说。刘向撰。原载《新序》卷七《节士》。赵仲邑编《新序选注》选录。作品叙述: 申包胥,楚国人。吴国进攻楚国,很快占领其首都,迫使楚昭王流亡到随这个小国去。申包胥在没有接受到楚王命令的情况下,毅然自告奋勇,前往秦国,去请求救兵。当秦王听了他的慷慨陈辞以后,就派人告诉申包胥,先生先休息吧,等我们商量后再给你回话。申包胥却答道,我们的国君现在仍在流亡中,没地方休息,我怎么敢去休息呢?他见秦无出兵之意,于是就靠着秦王宫廷的墙壁,站着痛哭,夜以继日,不吃不渴,一直过了七天七夜。最后,秦王终于为申包胥的忠心所感动,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国,楚昭王也回到楚都。当楚王奖赏申包胥的功劳时,申包胥早已不见踪迹了。这则小说,赞颂了申包胥的爱国精神,塑造了申包胥忠诚、谦逊、百折不挠的光辉形象。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申包胥哭秦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这悲壮的行为,生动地突现了申包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小说也很注意用人物的言词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申包胥辞却奖赏的那一番话,就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感情诚挚,胸怀大度,人格高洁,揭示了他全部所作所为的思想动机。“申包胥哭秦庭”是后代戏曲常取用的题材之一。 ☚ 介子推 子罕辞玉 ☛ 申包胥 申包胥张国筹作。《章丘县志》著录此剧简名。《曲录》亦录简名,误题清张国寿作。题目正名无考。今无传本。当演战国时申包胥泣秦庭,请兵复楚之事,本事见《左传》。元无名氏杂剧有《申包胥兴兵完楚》,与此剧题材相同。 ☚ 茅庐 韦苏州 ☛ 申包胥 申包胥宋玉《九辩》云:“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吴人伐楚,入郢都,申包胥适秦求救,行七日七夜至秦。两足重茧,依墙而哭三日夜(一云七日夜),水浆不入,秦哀公闻之,为赋《无衣》之诗以示出兵。秦发兵救楚,楚昭王复国。所谓“气盛”,即指此。宋玉说,自己内心深处赞美申包胥,希望像申包胥那样“气盛”兴国,只怕现今世俗之人已不像从前那样可信了。(李 蹊)【申徒狄】 辞赋传说人物。屈原《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若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刘向《九叹》:“申徒狄之赴浦。”王逸注:“申徒狄,贤者,避世不仕,自沉赴河也。”邹阳《狱中上书》曰:“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殷之末世人。”司马贞《索隐》:“申屠狄。按:《庄子》‘申屠狄谏而不用,负石自投河’。韦昭云‘六国时人’。《汉书》云自沉于雍河,服虔曰雍州之河,又《新序》作‘抱甕自沉于河,’不同也。” ☚ 申生 四佞 ☛ 申包胥(1次) 人名。春秋时楚国大夫。楚昭王十年,吴攻楚,破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在秦廷痛哭七昼夜,勺饮不入口。秦哀公为其精诚所动,决定发兵援楚。此处是宋玉引申包胥之事以颂扬其爱国志行。窃美~之气晟兮《辩·六》 申包胥shēn bāo xū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其父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说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入秦求援。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泪尽继之以血。秦伯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救援。秦、楚军队联合反击,驱逐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拒受昭王赏赐,隐居山中,以度余年。《九辩》:“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 申包胥shēn bāo xū〖名词〗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又称王孙包胥。楚君蚡冒后代。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苏)。与伍子胥为知交。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计破楚,其奔秦求救,在秦宫廷门前痛哭七日夜,终感动秦哀公,发兵解救楚难。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又称王孙包胥。楚君蚡冒后代。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苏)。与伍子胥为知交。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计破楚,其奔秦求救,在秦宫廷门前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发兵解救楚难。 申包胥春秋末楚大夫。申氏,名包胥。亦称申麃,或称王孙包胥,又称棼冒勃苏,一说蚡冒后裔,或谓楚王之孙。初与伍子胥为友。楚平王七年(前522)子胥外逃前发誓说:“我必覆楚!”包胥表示:“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在伍子胥等的策划下,吴师破郢。包胥星夜奔秦乞师,哭于秦庭,7日不食。秦哀公终于出车500乘救楚。楚、秦之师驱走吴师,收复楚郢。昭王行赏,包胥逃赏,终身不见。一说越王勾践二十一年(楚惠王十三年/前476)申包胥还曾“聘于越”。 申包胥即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楚君蚡冒后代。也叫勃苏、棼冒勃苏。和伍子胥为知交。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用伍子胥计攻破楚国,他到秦求救,在宫庭痛哭七日夜,秦哀公乃出师救其国难。昭王返国赏功,他逃而不受。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姓王孙,封于申,因以为氏,名包胥。 《战国策》又作棼冒勃苏。与伍员为友。伍员出亡之前,告包胥说: “我必覆楚。”包胥说:“我必存之。”吴兵入郢,伍员鞭平王之尸。包胥使人告伍员说, “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员让来人转告说,我时间紧迫, “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急入秦求救。秦不许。包胥哭于秦廷,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发兵车五百乘救楚。败吴兵于稷(河南桐柏东)。会吴内讧,吴兵退去。卒存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