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
实现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指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来进行生态经济管理,推动实现双重管理目标优化。其作用的核心与实质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从物质利益上来调整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之间的矛盾,从产生的根源上看,除了认识的原因外,主要是利益关系的问题,即只考虑了企业的内部经济性而忽视了外部不经济性。在客观上,就需要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自觉自愿地去考虑生态环境,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双重需要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成千上万的企业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在这样条件下要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由上级行政机关作出规范,用行政命令来进行管理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促进各经济实体与个人,不但从责任上,而且从物质利益上,来关心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上,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运用了一些经济手段,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排污收费和使用制度,综合利用奖励政策和污染补偿政策等。这些经济手段的使用,为正确处理我国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改善环境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有些制度或政策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但已有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只有充分重视和使用经济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管理目标。今后的实践必将进一步证明采用经济方法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必然也就加重了对资源与环境消耗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抑制企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