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小球菌核病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稻小球菌核病测报调查方法 稻小球菌核病是由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有性世代为Leptospaeria salvinii Catt.,在我国尚未发现。稻小球菌核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北方稻区也偶有发生。晚稻重于早稻,受害较重的田块一般减产10%~20%,多的达到50%~90%,有些年份造成大面积倒伏,成为水稻后期重要病害之一。 1 预测依据 稻小球菌核病的测报主要根据稻飞虱发生量、肥水管理、残存菌核量等预报因子综合分析,预报病害发生发展趋势。 1.1 稻飞虱发生量 稻飞虱为害水稻基部后造成伤口,诱使本病病菌从伤口侵入。此外,病斑和水面上的菌核表面产生的大量孢子,随稻飞虱为害,也能导致初次和再次侵染,加重小球菌核病的发生。因此,凡晚稻中后期稻飞虱大发生的年份,小球菌核病的为害也显着加重。 1.2 土壤中含钾量 氮肥多,而土壤中缺钾或钾肥不足,使水稻的氮素同化作用不正常,体内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增多,同时,使稻株中纤维素减少,茎秆生长柔软,易死秆倒伏,加重小球菌核病的发生。因此,在缺钾区,增施钾肥可显着减轻病害。 1.3 灌水 凡水稻生长前、中期灌深水,后期断水过早,土壤干燥过久的田块,或长期深灌、排水不良的烂田等均可能发病较重。 1.4 田间残留菌核 田间残留菌核多少与发病关系密切。上年或上季发病重、残留菌核多的田,发生重;反之则轻。 此外,水稻品种抗病性有显着差异。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冬后稻田残留菌核量调查 每年3月下旬,调查绿肥、冬闲田10块,每块田随机挖取50丛稻桩。记载有菌核的丛、株数,计算有菌核丛率和株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19。 表4-19 稻小球菌核病残留菌核调查表 2.2 病情消长动态调查 从8月中旬起,选取各类型田若干块,每10天调查1次,每块田查100丛。记载病丛率,从中固定10~20丛,调查病株率。杂交稻查到10月中旬,粳糯稻查到10月下旬。调查结果记入表4-20。 表4-20 稻小球菌核病田间病情调查表 2.3 病情稳定期普查 在各类型品种成熟前5~7天,选择10块以上稻田,采用平行跳跃式随机取样,每块田至少挖取10丛稻,逐株剥查并分级,计算病丛率、病株率、枯秆率、有菌核株率及严重度。调查结果记入表4-21。 表4-21 稻小球菌核病病情普查记载表 3 预测方法 根据当地农业区域、土壤含钾量、晚稻前期本病的田间病株率、菌核量和品种抗病性等因子,结合当年稻飞虱发生趋势、氮肥用量和秋季气温预报,综合分析做出当年晚稻稻小球菌核病趋势预测。 4 预测参考资料 4.1 稻小球菌核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顶叶青绿,茎秆基部叶鞘上有小病斑,黑斑未侵入茎秆; ◆2级:顶叶青绿,茎秆基部叶鞘上有大病斑,黑斑已侵入基部茎秆的茎表或内壁,但茎腔内未见菌丝、菌核; ◆3级:顶叶叶片已枯黄,但叶鞘尚青,茎腔内有菌丝,但未见菌核,茎秆基部始软化,但未现全株枯死; ◆4级:全株枯死(以顶叶叶片与叶鞘均枯死为准),剥开茎腔内有菌核,或有白毛状菌丝,或有泥灰色霉,或茎基腔内变黑腐烂。 4.2 计算方法 4.3 发病为害程度分级标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