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粉虱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稻粉虱测报调查方法 稻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 David et Subramaniam)属同翅目,粉虱科。据福建、湖南和浙江等报道,为害水稻。以若虫、成虫在叶背刺吸为害,少量在叶片正面或叶鞘为害,造成稻叶早衰,并诱发煤烟病,引起水稻减产。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虫口密度调查 1.1.1 调查时间 从水稻秧苗4~5叶期开始,至破口抽穗期结束,每5天查1次。 1.1.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2~3块,作为调查田块。 1.1.3 调查方法 以株作为抽样单位,采用直线平行式、棋盘式或Z字形等方式。每块田定20丛(株),每丛拔取外层稻株1株,分别记载稻叶背面稻粉虱若虫、蛹及寄生蛹的数量。调查结果记入表4-95。调查时应根据水稻生育期选择取样方法,水稻秧田期至分蘖盛期应拔取水稻主蘖或第一个分蘖,分蘖末期至孕穗盛期可以拔取主蘖及第一个分蘖,孕穗末期以后拔取有效分蘖,取样时应连同植株下部老叶一起拔取。 表4-95 稻粉虱田间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1.2 卵量调查 1.2.1 调查时间 秧田从秧苗3~4叶期开始,本田从移栽后7~10天开始,每隔5天调查1次,至卵量达到防治指标结束。 1.2.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2~3块,作为调查田块。 1.2.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调查5点,每点查1丛稻,每丛取5株,共取25株带回室内,逐株、逐叶镜检观察稻叶背面稻粉虱卵的数量,结果记入表4-96。 表4-96 稻粉虱田间卵量调查表 2 预测依据 稻粉虱的发生为害与虫源基数、气候、食料、天敌、耕作栽培及药剂防治等关系较为密切。 2.1 虫源基数 早稻稻粉虱发生量的大小,与越冬前及越冬后的虫口基数关系密切。越冬基数大,冬季气候温暖,有利稻粉虱蛹的越冬,冬后残留虫量大,发生重。 晚稻稻粉虱发生轻重,取决于晚稻秧田(部分单季稻秧田、本田)及田边禾本科杂草、其他禾本科作物稻粉虱的发生基数。稻粉虱除为害水稻外,甘蔗、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和稗草、千金子、马唐、双穗雀稗等13种禾本科杂草也是为害对象及重要的虫源发生地。 2.2 气候 稻粉虱适宜高温、高湿、少雨日的气候条件。高温、干旱或低温多雨不利其生长发育。晚稻秧田期至本田分蘖末期气温高,但田间湿度低,稻粉虱若虫死亡率高,尤其是初孵若虫;低温,尤其是干冷风,造成稻粉虱成虫产卵量减少,若虫、蛹大量死亡;稻田干旱,也不利稻粉虱的生长发育。 2.3 耕作栽培 稻粉虱在各种类型水稻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但发生分布有以下特点:从地域分布看,半山区稻田稻粉虱发生最重,其次是平原及沿海地区,山区发生最轻;从耕作制度看,纯单季稻区稻粉虱发生最轻,连晚及混栽区单季稻发生重。水稻收割、秧苗移栽、灌水等人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稻粉虱的发生、发展。水稻收割后,植株失水干枯,稻粉虱卵、若虫、蛹干瘪、死亡,只有少量的蛹能够存活;秧苗移栽时,稻叶暂时性失水,部分稻叶干枯或浸泡于水中,造成稻粉虱若虫、蛹大量死亡。 3 预测方法 根据稻粉虱卵发生情况,结合气候、水稻生育期、天敌、上一代药剂防治效果(残留虫量)及历年稻粉虱发生资料,预测稻粉虱发生为害趋势。 3.1 发生期预测 采用虫态历期预测法。根据稻粉虱卵达到防治指标的日期,加卵历期和1龄若虫历期,即为稻粉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3.1 发生量预测 根据当代稻粉虱卵发生数量,结合气候、水稻生育期、天敌、上一代药剂防治效果(残留虫量)及历年稻粉虱发生资料,预测稻粉虱发生量。 4 防治指标 秧田期稻粉虱若虫20~30头/株,本田期40~50头/株时就可定为施药对象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