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螟蛉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稻螟蛉测报调查方法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亦称双带夜蛾。分布广,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发生。稻螟虫以幼虫咬食稻叶,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尽或仅剩中肋,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蛾量调查 1.1.1 灯光诱测 1.1.1.1 诱测时间 每年虫情测报灯使用的时间,为诱测时间。 1.1.1.2 观测方法 每天清早将诱获的成虫取回室内计数,并区别种类和性别。检查结果记入表4-85。 表4-85 稻螟蛉灯诱逐日记载表 1.1.2 田间蛾量调查 1.1.2.1 调查时间 结合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进行,从水稻移栽后开始,每2天调查1次,查到灌浆期止。 1.1.2.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各2块,作为调查田。 1.1.2.3 调查方法 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目测起飞蛾数量,每块田调查面积不得少于100m2。结果计入表4-86。 表4-86 稻螟蛉蛾量调查记载表 1.2 虫口密度与发育进度调查 1.2.1 调查时间 在各发生世代的化蛹高峰期进行。 1.2.2 调查田块 选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各2块,作为调查田块。 1.2.3 调查方法 五点取样,每块田查5个点,每点查10丛稻,共查50丛稻,进行剥查,分别记载活幼虫、活蛹、蛹壳数等。调查结果记入表4-87。 表4-87 稻螟蛉虫口密度、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记载表 1.3 为害情况调查 1.3.1 调查时间 在各代幼虫为害基本稳定后进行。 1.3.2 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稻作、品种、插秧(播种)期或为害轻重划分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2块作为调查田块。 1.3.3 调查方法 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或双行直线连续取样。轻发田(每丛为害叶数为1以下),查100~200丛,中、重发田查50~100丛。调查为害丛、株数、叶片数,另查10丛稻株的10株叶片数。计算每丛为害叶数、叶为害率。调查结果记入表4-88。 表4-88 稻螟蛉田间为害情况调查记载表 2 预测依据 2.1 虫源 稻螟蛉以蛹在田间稻丛间(稻秆、叶鞘内)或稻草、稻田边禾本科杂草等的叶苞及叶鞘间越冬。并成为翌年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源。由于机割免耕麦和免耕春花作物面积迅速扩大,加上农田田边、沟边、路边杂草丛生,虫源分布广,有利该虫的安全越冬,有利各代发生为害。 2.2 气候环境 稻螟蛉喜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2~30℃,相对湿度为85%~95%。在适宜的温度内,卵、幼虫、蛹的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低,龄数增加,历期延长。当温度高于38℃,相对湿度低于50%时,卵不能孵化,蛹不能羽化。但降水次数多,影响成虫的活动,幼虫取食量减少,暴雨能直接冲刷低龄幼虫致死。气温升高,暖冬,有利稻螟蛉5代的发生,增加越冬基数。平均温度高,降水量适中年份,发生量大。晚稻秧苗期,如果前期多雨,后期干旱,发生较多。田间和田边、路边、沟边杂草丛生的稻田,幼虫发生量大。 2.3 耕作栽培与品种布局 双季连作稻、单双季混栽区,有利各代生长和繁殖。稻螟蛉产卵具有明显的趋嫩绿性,尤其喜在秧田产卵,一般秧田卵块密度大于本田。播种过迟或氮肥使用过多、过迟,生长嫩绿的秧田和贪青本田,能引诱成虫集中产卵,虫口密度高,受害常重。粳糯稻品种发生也常较重。 3 预测方法 根据各代残留活虫密度,田间赶蛾量,或灯下蛾量,幼虫、蛹发育进度,水稻品种布局及天气预报,结合历年稻螟蛉发生资料,预测当年稻螟蛉发生为害趋势。 3.1 发生期预测 虫态历期预测法 根据田间幼虫、化蛹进度、田间赶蛾调查,参考当时的气象预报,加相应的历期,推算下代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适期)的时间。 3.2 发生量和为害趋势预测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找出和稻螟蛉发生轻重有密切相关的因子,分析得出经验性预测指标,来分析未来的发生为害趋势。一般上一代蛾高峰出现早、蛾量大时,下一代稻螟虫幼虫发生量大。晚稻秧苗期,如果前期多雨,后期干旱,稻螟蛉易大发生。 4 防治指标 以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2%为标准,当低龄幼虫期查到,早稻0.5叶/丛,或晚稻1叶/丛,或晚稻秧苗期45头/m2,应进行防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