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薯蠹野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薯蠹野螟sweetpotato stem-borer甘薯蛀茎害虫。又名甘薯茎螟、甘薯蠹螟、甘薯根螟。学名Omphisa anastomosalis (Guene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非洲、美洲、缅甸、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华南各省区。寄主有甘薯、砂藤。成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30~40毫米。头部淡红褐色,体翅银灰色,腹部背面有成对的浅黄褐斑,末端5节两侧均有一丛毛簇,向外突出。前翅基部至中脉以下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一大两小斑纹,二者之间有一红褐色斑点,近外缘处有两条黄褐色波状横线,后翅基角、臀角和翅尖处为黄褐色。卵椭圆形,淡绿色或淡黄褐色。末龄幼虫体长26~30毫米,头部红褐色,胸腹部黄褐色略带紫色。从第二节以后各节均有12个大小隆起的毛片(见图)。甘薯蠹野螟的蛹长15~16毫米,红褐色,腹末有细长刺钩8根。华南年生4~5代,以幼虫在冬季薯苗藤头虫瘿内越冬。成虫白天静伏在田间茎叶或杂草荫蔽处,受惊动即作短距离飞行。夜出活动,趋光性弱。卵多散产在叶芽、叶柄或幼嫩的茎蔓上。幼虫孵化后就在茎叶上爬行或吐丝下坠随风飘移,多从叶腋蛀入茎内为害,后转入主茎或较粗茎蔓内取食。薯蔓受刺激后,形成膨大中空的虫瘿。一条茎蔓大多只有一个虫瘿,少数钻入薯块为害。末龄幼虫先在虫瘿上咬一羽化孔,孔口由半透明薄丝膜封住,并结灰白色薄茧匿居其中化蛹。天敌有捕食幼虫、蛹的红蚂蚁,寄生蛹的无斑黑点瘤姬蜂和螟黑点瘤姬蜂。防治方法是,及时清除潜藏于茎蔓虫瘿内的越冬幼虫;实行大面积轮作或不种冬薯(苗);选用基部分枝性强的高产抗螟品种; 在剪苗前1~2天对薯苗喷洒敌百虫或乐果药液,或将薯苗在上述药液中浸渍1~2分钟后插植,消灭苗上的卵和初孵幼虫。
甘薯蠹野螟sweet potato stemborerOmphisaanastomosalis (Guenee),又称甘薯茎螟。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南亚,东南亚,非洲,美洲,夏威夷群岛,大洋洲也有分布。寄主为甘薯。成虫翅展30~40mm,前翅淡黄色,翅基褐色,中部具褐色网状纹,近外缘有2横线呈波状;后翅淡黄色,基部、臀角及翅尖,均有褐色断续横纹,近外缘有2横线呈波状。末龄幼虫体长约28 mm,头部红褐色,胸腹部黄褐色,略带紫色,除前胸外,各节均有12个斑点,其中背面4个排成梯形,斑点隆起,具短毛1根。广东和福建南部一年发生5代,少数发生4代,以末龄幼虫在薯茎或薯块内越冬。卵产于茎的分叉处、叶芽或叶柄上,多数散产,少数几粒排成一列。幼虫钻蛀薯茎,并刺激组织增生,形成外表纵隆的虫瘿,老熟后在近土面的薯茎内结茧化蛹。防治方法是: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源;轮作;选育抗虫品种;用药液浸苗或喷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