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甗Yǎn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齐后有甗氏。”此当系出姜姓。 甗yǎn古代炊器,分兩層,上可蒸,下可煮。見下。 甗 甗青铜制炊器。为两层结构:上层为甑,底有透气的孔格;下层为鬲。作用如同现在的蒸锅。有的圆形三足,有的方形四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六足三联甗,可同时放置三甗加温,造型奇特,纹饰雄劲。 ☚ 鼎 匜 ☛ 甗读音·ian(ˊ),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语轩切,平,元韵。 上一条: 𪂈 下一条: 𡿕 甗读音·ian(ˇ),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鱼蹇切,上,狝韵。 上一条: 鮟 下一条: 𪩩 ![]() ![]() 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中间有箅(bì)子,青铜制或陶制。 甗無底甑。《周禮·冬官·陶人》: “陶人爲甗,實二鬴,厚半寸,脣寸。”鄭玄注:“鄭司農云:甗,無底甑。”陸德明《經典釋文》: “甗,魚輦反,又音唁,劉魚建反,沈魚偃反,一音彦。” 《儀禮·少牢饋食禮》:“廩人摡甑甗匕與敦於廪釁。”鄭玄注:“甗,如甑一孔。”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炊具 > 甗 甗 yǎn 傳世青銅器中銘文也作“獻”或“膚”。蒸炊器,猶今蒸鍋。為甑與鬲合體器物,上部為甑,置食,下部為鬲,可置水。甑與鬲之間有銅片横隔,鏤有通蒸汽之十字孔或直綫孔,即箅。商初期已見,殷商晚期至春秋行用普遍。春秋初期墓葬中,與鼎、簋、豆、壺、盤匜(或蚕)為系列隨葬物。商到西周時期,甑與鬲常鑄為一體。1973年遼寧昭盟出土弦紋甎,圓形侈口。春秋戰國時期,甗體甑、鬲可分合,如兩頭獸紋甗,器形趨於輕巧。又有方形甗,四足或六足,六足者出土於安陽殷墟婦好墓,由一件加熱器和三件大甑组成。據文獻載,甗之容量為二鬴,古制一鬴為六斗四升。今傳世器物通高四十至六十厘米,徑三十厘米左右,容量與之不相合。《周禮·考工記·陶人》:“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脣寸。”鄭玄注:“鄭司晨云:甗,無底甑。”《左傳·成公二年》:“晉師從齊師人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傳世青铜“陳公子甗”銘文曰:“用征用行,用羹稻粱。” 甗 (《三才圖會》)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食具 > 甗 甗 yǎn 古炊具。用以蒸食。上體如鼎,底有一孔可通氣,孔上置箄,以放食物,下體如鬲,上下合體以蒸食。初爲瓦製,商爲銅製。《周禮·考工記·陶人》:“[陶人]爲甗,實二鬴,厚半寸,脣寸。” 甗yǎn〖名词〗 甗yǎnAE5B 厨具 厨具炊具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甗炊器。陶制或青铜制。由甑、鬲组成。或分体或合体。中有箅通气,用以蒸食物。陶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青铜甗盛行于商周。 甗yǎn❶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济南历城境内。 甗 甗西周铜器。1978年在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和凤雏村之间的一窖西周铜器中发现。通高45.9厘米,口径22.5厘米,腹深28.4厘米,壁厚0.8厘米。口外撇,两耳直立于口沿。口下腹饰一周鸟纹,鸟尾上卷,冠首平仲。经考证,属西周中晚期铸品。 ☚ 卫器 此器 ☛ 甗yǎn ❶ (古代炊具) an ancient double boiler 甗蒸煮食物的炊具。由两个部分组成,上体为甑,用以放置食物,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有箅通气以蒸于甑。西周时鬲、甑合铸,方体或圆体,侈口,口沿上两立耳,空足。春秋战国时期鬲、甑分铸,立耳变为附耳。甗是铜器组合中常见的器种,西周末、春秋初,绝大多数随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此器,和鼎、簠、壶、盘、匜共同组成一套随葬礼器。楚地出土的甗,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相比,形体差异较大,主要区别在下体的鬲,楚器为高裆高足,同期中原的鬲则为矮裆矮足,或为尖袋状足。随着鬲足的消失,甗最终演变成“釜”。 甗yǎn20画 瓦部 古代的一种炊具,中部有箅子。 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