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西吉县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西北麓,隶属固原地区,土地总面积3 144平方公里。现辖2镇24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302个行政村,7. 54万户,41. 61万人,其中回族21.34万人,农业人口39. 30万人,农业劳动力16.7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7. 30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23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2. 7亩。
全县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20余种,盛产喜冷凉气候的小麦、豌豆、马铃薯、胡麻和芸芥等农作物,少量种植莜麦、糜谷、玉米等。白豌豆以皮质光滑、内胚盈厚、粒大饱满、蛋白质含量居豆类作物之冠而闻名遐迩。用白豌豆精制而成的粉丝等食品,洁白柔韧,光滑细腻,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马铃薯被誉为西吉一宝,既是粮、菜兼用作物,又是经济作物。用其加工的淀粉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食品、纺织、造纸、石油钻探、医药等领域。西吉素有“油盆之称”,胡麻籽是一种品位较高的食用植物油料,油渣又是上乘饲料,秸秆还可进行纤维的精深加工。野生蕨菜闻名国内外,50多种药材,已采集利用的有甘草、秦艽、柴胡等20余种。有天然次生林1 860公顷,天然草场3. 74万公顷。堰、坝、塘水面共1 367公顷,珍贵而又稀有的彩色鲫鱼,引起了国内渔业和遗传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西吉县的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种植业。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6.21万公顷,总产量达到8 342. 6万公斤,平均亩产89. 62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2. 3倍和2.1倍,是1978年的1.2倍和2.3倍。其中小麦总产量4 185.8万公斤,平均亩产93公斤。豌豆总产量1 292. 7万公斤,平均亩产58公斤,土豆总产量2 089.3万公斤,平均亩产142公斤 (折主粮),油料播种面积8 867公顷,总产量703.9万公斤,平均亩产52. 9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5倍和1.4倍,是1978年的2. 5倍和3.7倍,是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1993年全县粮食总产1.0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2)林果业。1994年,全县造林保存面积4万多公顷,其中用材林9 347公顷,经济林800公顷,分别是1978年的6.2倍、8.4倍和1.3倍。1982年3月林业部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签定行动计划,确定在西吉县建设我国最大的林草防护林工程,到1986年,5年内在退耕地和荒山上造林4.3万公顷,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1988年6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前来西吉检查验收,顺利通过终期验收并对防护林工程作出高度评价:“西吉县防护林是世界最佳人工林草项目,这个项目很成功”。
(3)畜牧业。1994年,全县大家畜存栏量9. 6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3. 3倍和1.7倍;羊存栏量8.9万只,是1949年的1. 7倍;生猪存栏4. 5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22.5倍和1.4倍,家禽存栏量28.8万只,是1978年的2.8倍。肉类总产量434万公斤,是1978年的4.3倍;禽蛋总产量54.5万公斤,是1978年的2.1倍。
(4)渔业。1994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807公顷,其中水库养殖面积793公顷,分别是1978年的40倍和39倍;水产品总产14.2万公斤,是1978年的28倍。按现行价计算,产值99.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5%。
(5)乡镇企业。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5 910家,是1978年的13.6倍,从业人员1.5万人,是1978年的7倍,占全县总劳动力的8.9%;产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为主,品种达100多种。固定资产原值达1 001万元,总产值5 999万元,利税总额1 055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6倍,23.9倍和48倍。
(6)农村商品流通。1994年,全县共有农贸市场24处,是1978年的6倍,市场成交额5 230万元,是1978年的131倍。农副产品交易额5 880万元,是1978年的11.4倍农业商品率29.3%,比1978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7)农业基本建设。199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9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农村用电量1 668.5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7.8倍;有效灌溉面积1.05万公顷,是1978年的1.6倍;旱作基本农田4.36万公顷,是1978年的5倍。
(8)科技文化事业。1994年,全县农业科技人员403人,是1978年的4.2倍,1981—1994年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18项(次),农村中小学479所,在校学生7.1万人;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6所,占乡镇数的100%,有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52所,占行政村数的84%;有76%的人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现有乡村电影放映机构35个,乡镇文化站27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全县有乡村卫生院25处,村村有医疗站;人口自然增长率21.1‰。
(9)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7.5倍和2.7倍;国民生产总值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3.6倍和7.4倍;人均有粮203.2公斤;农村人均储蓄余额324元,是1978年的3.6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2.5平方米。
西吉县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内部结构逐步得到调整。首先是大面积退耕还林还牧,解决生态失调的问题。从1982年开始,对不应垦殖的陡坡地逐年还林还牧,与1978年相比,1994年农业用地由原宜农地的67.4%,下降到46.3%,退耕还林还牧面积3.27万公顷,是原有耕地的1/3。林业用地由1978年的3.3%上升到1994年的20.1%,牧业用地由1978年的9.3%上升到1994年的25.6%。10多年来,全县农作物布局有了较大调整,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6.2万公顷,比1978年下降36.8%,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5%。经济作物面积8 867公顷,占12.2%。其他作物面积2 133公顷,占2.8%。
1994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9.5%下降到67.2%,下降2.3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4%上升到8.6%;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9.8%上升到23.4%;其他产值由1978年的2.3%下降到0.8%。
(2)支柱产业开发效益明显。西吉县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当作增加农民收入和兴工富县的重点项目来抓。围绕马铃薯、豌豆、胡麻、畜牧业4大资源,建立了马铃薯淀粉,豌豆粉丝、油脂亚麻、畜牧系列化加工生产4大支柱产业。先后建起年产5 000吨的精淀粉厂,年产1 500吨的县清真粉丝厂和4个年产400吨的中型乡镇粉丝厂,360多个个体粉条加工点以及年产6 000吨的县综合饲料加工厂,并建成年加工1 200吨的亚麻厂1个和总加工规模为5 500吨的众多油脂厂、点。形成了县、乡、村及个体加工网点辐射功能,带动了基地建设向规模经营发展,逐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格局。到1994年底,全县豌豆加工能力达到1 200万公斤,马铃薯加工能力6 500万公斤,胡麻加工能力550万公斤。农民仅从销售“两豆一油”原料中得到收入4 810万元,人均12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以马铃薯、豌豆为原料加工的淀粉、粉丝产品已远销俄罗斯、蒙古等国,在国内外有关产品展销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两豆”资源的开发及其加工的规模化,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皮、毛、骨、肉、血、肠等系列加工已经起步,尤其是县白皮厂开发的皮毛染色等系列产品,已打入东欧、日本、韩国、香港等国际市场。
(3)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西吉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差,为此,从实际出发,坚持“三水”齐抓:兴修基本农田保住天上水;筑坝发展小高抽利用地面水;打机井开发地下水。在旱作基本农田和水利建设中,采取人力与机械结合,常年与突击兴修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点面结合以及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等措施,使全县的基本农田每年以4 667公顷的速度递增。到1994年底,全县旱作基本农田达到4.36万公顷,其中机修高标准农田达到1.23万公顷。与此同时,把原有设施的挖潜改造与新建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到1994年,共打机井492眼,建小高抽151处,新增水浇地4 667公顷,累计达到1.23万公顷,人均0.47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 738.57平方公里,其中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治理的马建乡黄家二岔小流域,于1990年,通过国家级验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1992—1994年,中 (国) 加 (拿大)对应基金西吉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步伐,3年间共完成机修农田4 667公顷,新打机井100眼,新建小高抽64处,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赢得了加拿大项目官员的好评,为西吉县今后争取外援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建立。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了县、乡、村、组、户5个层次的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了以县业务技术部门为龙头,以乡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村综合服务组织为核心,以村民小组管理服务组织为基础,以专业户、重点户、科技示范户、运销大户等联户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县26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200个行政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从1990年起,每年创建一个科技示范乡,26个科技示范村,300个科技示范组和3 000个科技示范户。使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日光温室、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为全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