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纬度和海拔最高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州面积的53%,人称“高原之甍”。历史上为中国西北和西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汉藏友好往来的桥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香格里拉的原型,全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北接西藏自治区,北连四川省,东南与本省丽江地区相邻,西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99年辖中甸县(州府所在地)、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3县,共有4个镇、25个乡、14个城镇街道办事处、167个行政村,是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傈僳、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等22个民族的多民族地区。1999年人口33.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07万人,占总人口的84.56%,藏族占33.4%,农业人口29万人,有耕地3.71万公顷。全州幅员面积23 870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特征为“三山挟两江”,即梅里雪山、云岭雪山、中甸雪山等三座雪山纵贯南北,其间金沙江、澜沧江由北向南平行而下,境内有幽深险峻的金沙江虎跳峡峡谷。
全州属高寒山区,为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4℃,霜期在100~170天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 986~2 182小时,年降雨量311~1 630毫米;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27℃,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平均海拔3 380米,海拔最高点梅里雪山主峰6 740米(是云南省最高峰),最低点1 480米。水能、林业、矿产、畜牧、生物、旅游等是迪庆的优势资源,再生资源品种齐全,种类繁多。金沙江、澜沧江纵贯全境,江河支流多,水流量稳定,水位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 37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的有120万千瓦。迪庆是长江上游保持较好的原始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36.4%,有林地面积81.1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57亿立方米。全州地处有色金属成矿带的腹心地带,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24种,其中铜、铅、锌、钨、锰等矿产储量较大。天然草甸和高山草坡60.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有着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高山植物达154科4 000多种,云南八大名花杜鹃、龙胆、报春、绿绒蒿、兰花、百合花、山茶和玉兰品种齐全。郁金香在迪庆试种成功,并已建成种球繁殖基地,产品除供应昆明、上海、深圳等地以外,还销往我国香港、新加坡。虫草、天麻、当归、云木香、秦芄、茯苓、贝母、鹿茸、熊胆、麝香等近20种名贵中草药都有一定的产量。自治州注重开发藏药资源,已研制出“如意珍珠丸”、“25味绿松石丸”、“25味珊瑚丸”、“70味珍珠丸”等名贵藏成药,并已投放市场。野生食用菌有136种,松茸、羊肚菌、金耳、黑木耳、猴头菌等年蕴藏量达500吨以上,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清香可口的松茸菌,已成为销往日本和我国香港的大宗出口土特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初期,迪庆州基本上是“自耕自食”的单一自然经济。农业生产耕作粗放,刀耕火种,产量很低。在中央和云南省的关怀和帮助下,全州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建立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低,横向比较发展仍较缓慢,至1995年,全州仍有贫困人口20.4万人,占总人口的64%。1993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迪庆扶贫现场会等4个重要会议,形成对迪庆工作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三个会议纪要,原则批准了《迪庆州2000年脱贫致富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迪庆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决定实施以“一江一河一坝两区”为重点的“1112”综合扶贫工程,确立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先导,电力、林业为支柱,生物、矿产、畜产品的深度开发为重点的产业格局。1996年,全州农业总产值30 182万元,粮食产量达12.52万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3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9元,农民人均有粮418千克。
建州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迪庆州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实现把迪庆建成全国最好的藏区之一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