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现代文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先是月刊,后改季刊。1960年3月创刊于台北。由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等一批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创办。主要刊登小说,也有诗和评论。1973年曾一度停刊,于1977年复刊。该刊在“发刊词”中提出要“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术学派潮流、批评和思想”,“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曾出卡夫卡、劳伦斯、福克纳、加缪、伍尔芙、乔伊斯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主要撰稿人有白先勇、丛甦、水晶、施叔青、陈映真、王若曦、王文兴、王拓、欧阳子、七等生、黄春明、李昂等。该刊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曾起了很大的作用。1973年9月停刊,共出51期。

☚ 笔汇   亚洲文学 ☛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月刊。1930年7月16日创刊于上海,同年12月16日出至第1卷第6期后,因与《北新》半月刊合并,另出《青年界》月刊而停刊。赵景深主编。北新书局发行。创刊号上,赵景深在《编辑后记》里阐述该刊宗旨:“我们想由时间的积累,获得一切文学上的新的知识,我们想遍尝一切新鲜的‘异味’。无论普罗文学,新写实文学,新感觉派,……只要是‘现代的’,我们都想知道,甚至是古代的,也想知道一些。这样一来,本刊便编得像‘杂拌儿’,不过只有‘文学’这一个限制罢了。但竭力搜求新的材料和新的力作,却是我们的目标之一。”该刊第1卷第4期为“玛耶阔夫司基自杀”专号,刊载了戴望舒的《玛耶阔夫司基》、杨昌溪的《玛耶阔夫司基论》等八篇文章。第1卷第6期为“世界文学家纪念号”,发表了傅东华、陈子展、段可情、袁嘉华、赵景深、周起应等人介绍罗马魏吉尔、中国张说、德国海士、爱丝巴侯、英国罗赛谛、夏士勒德等六位文学家生平及其创作的文章。该刊发表的小说主要有:沈从文的《知己朋友》、巴金的《谢了的丁香花》、冯铿的《女同志马英的日记》、孙席珍的《进城》、沉樱的《枝柯》、向培良的《参孙与德丽娜》等,并发表了苏联高尔基的《消遣》(黄岚译)、日本金子洋文的《俘虏》(沈端先译)等小说译作。主要撰稿人尚有蹇先艾、李何林、赵铭彝、楼适夷、许钦文、梁遇春、丰子恺、谢六逸、滕固、石民等。

☚ 日出   文学生活 ☛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它的起点,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它继承了我国和外国进步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形成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大流派。它在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沿着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前进,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出现了“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以及郭沫若、茅盾等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和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周立波、李季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出现了《白毛女》等大量优秀的多类体裁的文艺作品。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解决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给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条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正确道路,把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19——192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抗日战争前期 (1937——1942);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1942——1949)。

☚ 古典文学   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

025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上承中国近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端为上限;下启中国当代文学,以新中国成立为下限。它是中国古代文学 (包括近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产物。它循着外国文学中国化、古代文学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其性质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它改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文言形式而为语体文形式。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潮,同时也引入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在为期仅30年的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业绩。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一) 第一个时期 (1917—1926),也称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由倡导发轫到显示实绩的时期。这时期,出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杰作,以其内容的忧愤深广和格式的特别而震动了文坛。新诗经过尝试以至出现郭沫若浪漫主义自由体诗的高峰。杂感体散文发挥了明显的功利作用,朱自清等人奉献了“美文”。这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为较为自由发展的局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吸引和团结了较为广泛的作家群,推动了文学创作。这时期的前段时间,即五四高潮期,作家和其作品的格调较高亢,而五四高潮期过后则显得较为低沉。(二)第二个时期(1927—1937),也称左联时期 (包括左联成立前关于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对革命文艺队伍的组织领导,团结了新老作家,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兴盛期,茅盾、巴金、老舍等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戏剧创作也走向成熟的阶段。左联强调了文学家的政治功利,但不适当地组织作家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这些左的影响也带来一定损失。(三) 第三个时期 (1937—1949),也称抗战时期(实际上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广大作家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投身于抗日洪流,推动群众性的诗歌运动、通俗文艺创作和戏剧活动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势头。报告文学创作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高潮。抗战后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与国统区的政治形势不同,文学创作也各呈特色了。在解放区,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小说、诗歌和戏剧都坚持工农兵文艺的创作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统区,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遂有暴露小说、政治讽刺诗、讽刺戏的产生。中国现代文学是语体文开始阶段的文学,虽然历史不长,却涌现了大批的作家,其中有鲁迅这样蜚声中外的文学巨匠;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描绘了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其中有不少是熠熠闪光的人物形象。为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培养了队伍,提供了榜样,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 近代文学   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xiandai wenxue

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其意义却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它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几千年古典文学的根本变化就从这里开始,当代文学的种种端倪就在这里显露。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现代文学经历的30年历史,正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学。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但现代文学的组成是多方面的,它包容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小资产阶级进步文学、资产阶级民主文学以及资产阶级文学等不同侧面。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相应的鲜明特征: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正因为无产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才使现代文学有着中国文学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有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既和历史上一切具有民主性、进步性的文学有极大的不同,也区别于晚清主要以改良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旧民主主义文学。当然,无产阶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导作用,从思想理论到创作实践,再到组织发展上,都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文艺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五四”时期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当时出现的一些同情下层贫苦民众命运的作品,就具有大众化的最初倾向。1928年开始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特别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左翼进步团体成立后,大众化问题一直是现代文学运动所寻求解决的中心理论问题,同时也在创作实践中多次尝试,不断探索。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把文艺大众化问题摆到了首要位置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明确指出了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和路线,提出了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大众、转变立场和世界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的讲话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并全面推动了现代文学在创作实践中向着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深入发展。第三,中国现代文学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贯穿在现代文学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现代文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猛烈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传统和旧的伦理道德,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有力批判了旧中国的黑暗社会和污浊人生。这一鲜明的文学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根本的革命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包括了“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胡、陈二人的文章作为理论先导,为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它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所有这些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而且同历来的文学不同,作家在描写农民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整个封建旧制度,具有更大的批判力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考也得到广泛的表现,很多作品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描写了他们摆脱封建道德束缚、争取婚恋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与抗争,同样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并且,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风格流派,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这一时期新文学作家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广为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扩大了新文学的艺术视野,开通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联系的格局。这一时期文学的局限在于,一些作家生活视野还较狭窄,不太熟悉自己以外的天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自我表现的情绪成为一时的风尚。有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在译介外国文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区分精华和糟粕,缺乏应有的分析批判能力;而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上的某些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又影响了文学创作更好地实现民族化、大众化。
第二个十年(1927~1937),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1928年前后,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开始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并得到了广大进步作家的积极呼应。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把这一运动全力推向高潮,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显著增强。作品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正面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经济、文化侵略的罪恶,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社会光怪陆离、金迷纸醉的腐朽生活。作品中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了,革命者的形象和底层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形象塑造,受到了普遍充分的重视。很多作品不仅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而且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不仅揭露封建压迫的残酷和阶级矛盾的对立,还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农村的凶恶和民族矛盾的加剧。这些都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现实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也创作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曹禺的《雷雨》、《日出》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现实社会矛盾,达到了很深的思想境地,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普遍超过了上一时期,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一些作家对群众的革命斗争生活还缺乏实际了解,因而有些作品生活实感较弱,革命者和劳动群众的形象塑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概念化弊病,有些人物形象血肉不够丰满,甚至单薄苍白。一些作品虽反映现实较为及时,但缺乏精细的艺术磨练,显得较为粗糙,以至影响了作品长久的审美价值。这一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中虽也广泛注意到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并多次展开过专门讨论,但问题远未解决。
第三个十年(1937—1949),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广大作家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救亡运动,积极宣传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历史剧,作家们纷纷借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之口,反映严峻的现实,表达人民的正义呼声,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新文学以来前所未有的新主题、新题材、新人物、新形式,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作品,显示了实践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和《升官图》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除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是在积极的思想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文学在起步和发展初期,就同旧文学的拼死反抗进行了激烈搏斗。此后新文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同守旧势力和反动思想的斗争中取得的。从20年代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现代评论派”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到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以及“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直至40年代的“战国策派”、“戡乱文学”,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汉奸文学”等等,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股股逆流,而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正是在同以上形形色色的文学逆流的不断斗争中发展、成熟、壮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也是一部文艺思想斗争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以“五四”以来的革命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但也充分吸收了历史传统的和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它一方面与我国民族文学遗产保持着承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有益的成分。现代文学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且直接以近代文学为其先导,广大现代作家身上厚实的古典文学根基,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新文学创作。同时,现代作家又广泛评介了世界各国文学,打通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道路。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瞿秋白等等,都参加了对外国文学的传播介绍。这种介绍在思想倾向上、艺术观念及技法上,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中外文学相交融的历史,是在交融过程中建设民族新文学的历史。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征。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虽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但总的说来,是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其主流,为人生、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基本精神渗透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各个层面。

☚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

中国现代文学简明词典/简明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简明中国新文学辞典/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中国现代文学词典/桂林抗战文艺辞典/中国现代文学自学手册/中国现代文学手册/简明现代文学手册/中国现代文学史学习手册/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

☚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   中国现代文学简明词典 ☛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由1917年倡导文学革命运动开始的,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历时30余年。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上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诸如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现代文学的历史中不仅出现了象鲁迅、郭沫若、茅盾这样伟大的作家,还产生过一大批各具风格特点,成绩卓著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如叶圣陶、冰心、朱自清、郁达夫、蒋光慈、老舍、巴金、郑振铎、丰子恺、沈从文、张天翼、胡风、柔石、冯雪峰、丁玲、沙汀、艾芜、赵树理、臧克家、田汉、洪深、曹禺、夏衍、闻一多、钱钟书、陈白尘、周立波、何其芳等,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经验以及作品的成就和风格也值得认真研究、继承。此外,历史上发生过影响,有着不同成就,不同政治倾向,艺术观点的作家不少于百人。由于现代文学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后新旧交替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文艺思潮竞相出现,便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学运动此起彼伏,推动文学向前发展。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从抗战文艺运动、沦陷区文学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还有文言白话之争、革命文学论争、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后“两个口号”的论争等文学论争;不同文艺思想与流派的形成;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等等,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特别是1942年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在深入工农兵火热的斗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文艺队伍。他们以工农兵为主要描写和歌颂对象,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他们的语言进行创作,自此,新文学作品开始为普通工农兵群众所接受,新文学自身与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为文学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 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 ☛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一个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学说传人中国,加之当时政治、经济的社会背景,触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破口,五四文学革命以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旗帜,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开始了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作为文学革命的先驱,以勇猛的姿态为新文学的诞生扫清道路。鲁迅发表 《狂人日记》 等小说,对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作了极其深刻而形象生动的揭露和抨击,成为五四文化新军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郭沫若发表 《凤凰涅槃》 等诗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浓厚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在白话新诗的倡导和创作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家,还有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和刘大白等。白话散文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是适应当时战斗需要而产生的文艺性短论——杂感 (随感录)。除鲁迅外,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和刘半农等都是重要作者。
1921年以后,新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标志是新的文学社团和纯文艺性刊物大量出现。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以及他们所创办的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出 “为人生” 的艺术主张,创造社则标榜 “艺术派”,追求艺术的 “全” 与 “美”; 但在反帝反封建及反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的斗争中,他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而新月社等资产阶级文艺社团的出现,则是作为文学革命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这时的文学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品种、新风格的产生,中国文坛呈现出百花竟开的繁荣景象。鲁迅的短篇小说 《呐喊》、《彷徨》,达到了时代、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峰; 《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给新诗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另有叶圣陶、冰心、朱自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而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同郭沫若一起开创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初期的话剧创作,以丁西林和田汉的成就最为突出。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由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广泛传播,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以创造无产阶级文艺为奋斗目标的左翼文艺运动,影响深远。这一运动向文学提出了加强与工农大众实际生活的联系、自觉地揭示历史发展趋向、表现无产阶级理想等要求,笔触范围扩大了,描写工农的觉醒与反抗的题材增多了。长篇小说和多幕剧开始繁荣,产生了 《子夜》、《家》、《骆驼祥子》 等杰出长篇小说,和标志着话剧艺术成熟的《雷雨》、《日出》 等。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夏衍、何其芳、张天翼、沙汀、艾芜、蒋光慈等作家,在创作实践上获得了新的突破。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解放区,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历史新时期的开始。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李季的 《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等优秀作家和作品。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纷纷出现,他们在题材、主题、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全新面貌,显示了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为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文艺所达到的新高度,社会主义文学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日益走向成熟。

☚ 近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

现代文学

modern literature


现代文学

modern literatur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