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 释

①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旧俗重阳节这一天要到山上去登高。山东:华山以东。王维是太原祁人,后迁于蒲(今山西永济县),在华山以东。

②异乡:他乡,与故乡相对而言。客:离开家在外叫客。

③茱萸(zhu yú):落叶乔木,有浓烈香味。 古时习俗,每逢重阳节登高,要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据说,这样能避灾异。

·导读入境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这首诗时诗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都城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异地他乡。平日尚且思乡怀亲,再遇上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这种感情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虽说长安城繁华热闹,它只不过是我漂泊的异地他乡,可谓举目无亲;别看京都里人海茫茫,我也还是作客的离家游子,仍然孤身一人。每逢佳节,更是倍加思乡格外怀亲。九月九日重阳节又来临。我仿佛远远地看到了:兄弟们兴致勃勃地外出登高,挨个儿插茱萸。望着茱萸,他们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我。兄弟团聚独独少了一位,兄弟们好不伤感!

·赏 析

这是一首很普及的思念家人的诗歌。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笔力千钧。对亲人的怀念、对孤身的感伤,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看起来只是叙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却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客中孤寂,很容易感到自己是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再遇上佳节,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怎能不联想到故乡的美好风物,怎能不感怀家庭的温馨亲情? 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人人都有这种切身体会,但在王维之前,没有一位诗人能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述过。一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游子思乡感情的警句名言。

结尾更加曲折有致。不说自己想念兄弟,而是推想兄弟逢佳节思念自己,他们都为诗人不能与家人团聚而遗憾。如此写法将思念表达得更厚重。且作者选取了一个“遍插茱萸”的特定场景,读来更有亲切感。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不知将家中每年登高节之欢聚、每个兄弟的音容笑貌像“过电影”似地在脑海中过了多少遍,才将此一特写镜头凝炼出。故而结尾两句表述得虽质朴、含蓄,但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思考题

1.诗歌的后两句如果写成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那么和原诗的甩开自己,从对面设想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艺术效果好? 为什么?

2.朱德《母亲的回忆》中写道:“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请你根据这句话扩写一段文字,用第一人称“我”替作者设想一下母亲在怎样思念自己的儿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风俗,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人们于此日相约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祛邪避灾。诗人借这个每年一度的佳节,写客中思亲的主题,传达了人人心同此感、而又从来未曾说出的体验,遂使本诗成为历来传诵不绝的名篇。

诗的首二句,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思亲之情作了有力的铺垫,在情思激越的高潮处点明主旨。从空间言,是在“异乡”为客。按亲亲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或不介意,一旦相隔有间,反而更能体味。首句点明“异乡”之后,复又推出“异客”二字,如果说异乡之“异”尚是地理事实的交代说明,那么异客之“异”就已是心理感觉的体认品味了,经此遭递推进,将游子无所归依的失落况味轻轻托出。本句发端处以“独”字兼领“异乡”、“异客”二义,意谓独自一人流宕他乡,本已不胜聊赖;即使身在人众之中,终觉是客而不是主,这一份深深的孤寂落寞之感,又何以堪!这是一层铺垫。从时间言,是恰逢“佳节”。佳节往往是亲人团聚之时,其手足之情、天伦之乐,在此特定的时间场合表现得最为集中充分,而一当身在异乡,情味便迥然不同:每逢佳节来临,眼前唯闻他人的欢声笑语,相形之下更觉凄清冷落;与亲人的欢聚既不可得,则企盼情急反倒使记忆中的往事更见分明;此所以曰“倍思亲”也。现实生活越是匮乏的,人心越是去主动补偿,“倍思亲”正表现了这种辩证的精神法则。这又是一层铺垫。由于诗人选择了典型的时空背景作为开掘内心体验的契机,所以一经道出,便涵盖了人同此心的普遍情思。这两句蕴积深厚而又不啻口出,明朗不尽而又曲味余包,其之成为流布甚广的名句,正非偶然。

诗的三、四两句直承“倍思亲”而来。诗人缘情布景,将纷乱的思绪化为一幅单纯而又逼真可见的画面。晋周处《风土记》云:重阳之日,人们“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这里再现了这一风俗。诗里写兄弟们登山互插茱萸,却因少一人而怏怏不欢。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兄弟,只说兄弟如何思念自己,这种从对面着笔的写法不但避免了平直呆板,而且将一己独往的意念,化为两情会合的相思相忆,从而使诗更富有情致。其实诗中又何尝明言相思,只是借“少一人”的眼中所见隐隐逗漏出来。古人评诗有所谓“眼中形”和“意中势”之说,意谓在诗歌中情和景,意和象常可互相生发、互相转换。这首诗写兄弟登高,本来是由意念幻化而生,是“意中势”,写兄弟之忆己就更是意中之意;偏偏此情此意又借“少一人”的“眼中形”写出。如此奇幻而逼真的用笔,乃是和自己对兄弟的一片痴情互为表里的,则“倍思亲”虽未再着一字,实际上早已化为无尽的言说,足以扣开人们的心扉引起共鸣了。


精品唐诗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山东,此处指地处华山以东的诗人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

写这首诗时,诗人正远离家乡,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两个“异”字,把孑然一身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说出了人人心中都有却从未有人如此真切表达过的感情,概括了人们的共同感觉,因而此语一出,便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三、四句,既写出了重阳佩茱萸登高的家乡习俗,又通过写这种习俗把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形象化、生动化。同时笔锋一转,由己推人,不说自己的怅惘,却说弟兄们的遗憾——大家都在,就少了自己一个啊!读到这里,令人顿生思亲之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