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士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士雄1808~1866?

清代著名医家。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曾迁居杭州、上海。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少年时家贫,当过盐行会计,边钻研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他对于当时已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等,持较开明的态度,并对一概拒绝西说而认为中西脏腑不同等论点,曾加以批驳。

王士雄

字孟英,晚年常用其谐音“梦隐”,又号潜斋,浙江钱塘海盐(今海盐县)人,后迁居杭州,为清代学术上有贡献的医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著名的医学世家,曾祖父学权,祖父国祥,父升都是当地名医。士雄少时孤贫,十四岁就立志继承先人遗业,刻苦学习医学,虽行医繁忙,从不间断学习。一生著作很多,但多半毁于战乱,现存者仅《王氏医案》正续编计10卷、《温热经纬》5卷、《随息居霍乱论》1卷、《随息居饮食谱》1卷等。他所处的时代,由于战争、灾荒和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流行严重,故对这类疾病的体会深刻,有独到见解。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叶桂、薛雪等人,为温热派著名医家之一。兹将其主要论点分述如下。
一、关于六气属性:王氏认为,若就六气的本质而言,暑统风火而属阳,寒统燥湿而属阴;就其变化而言,“则阳中惟风无定体,有寒风、有热风,阴中则燥湿二气,有寒有热,至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从而批判了“阳邪为热,阴邪为暑”的说法。即王氏主张暑就是热的说法。同时,他也不同意“暑必兼热”的说法,认为说“多兼”则可,“必兼”则不可。并反对将暑(纯阳)分为阴阳两个侧面而造成寒热之间界限上的混乱。但由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氏虽然主张“暑是纯阳而无阴”,仍能辨证地提出“夏月伤于寒湿”的真知灼见。尽管“暑就是热”是王氏的主导思想,可是他并不刻板的看问题,而认为风寒燥湿之所以会化火是它们遭到郁遏,不能立即疏散的缘故。即火虽为六淫之一,但与其它诸气,究不能统同而论。
二、对霍乱病的研究:他将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分开。他说:“热霍乱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乱偶有所伤,人之所独也。”认识到了今天的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并主张疏浚河道,毋使污积,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等措施加以预防。这是很使人叹服的。
在霍乱的治疗上,王氏主张分为热寒二证。对于热证,即今天的真霍乱,湿重的,用胃苓汤分利阴阳; 热重的,用桂苓甘露饮。若火盛而无湿,则用甘寒清热之剂,如白虎汤、六一散之类。由于湿热病人易于损伤元气,清、补之法,又有轻重主次之分。热甚者,以清为主,补为辅,如白虎加参之类; 虚甚者,以补为主,清为辅,如用参、术并佐以清邪。对于厥逆烦躁者,王氏认为不能误诊为阴证,而应冷服燃照汤以显其热象。王氏所指的寒证,相当一部分属今天的急性胃肠炎,病轻者用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加减。湿盛者用胃苓汤加减。七情郁结,饮食停滞者,用厚朴汤、治中汤。兼表证者,先用香饮,后用大顺散。阳虚者用来复丹。元气耗散,阴盛格阳证用理中汤,甚至四逆汤加食盐少许。他说: “实由避暑而反为寒伤致病,若拘时令,误投清署之剂而更助其阴,则顷刻亡阳莫挽矣。”

王士雄

079 王士雄1808—1867

清末医学家。字孟英,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杭州。世医出身,少年时丧父,家境贫困,立志学医。拜良医延清为师,苦读医书,潜心钻研医学。20余岁以医为业,周游江浙。注意研究温病,疗效良好。1838年著成《霍乱论》,指出饮水“臭毒”是霍乱发生的重要因素,应注意饮食、水源卫生,加以预防。1852年编著《温热经纬》,为温病学重要著作,书中全面阐述温病病源、征候及诊治,有独到见解,流传甚广。他对西方解剖生理学的传入持开明态度,反对一概拒绝西方医学。

☚ 吴尚先   张锡纯 ☛
王士雄

王士雄1808—1868

清著名医学家。盐官(今浙江海宁)人,生于杭州。字孟英,号潜斋,又号半痴山人,随息居士,晚号梦隐。曾祖王学权为中西医汇通学派奠基人之一,著有《重庆堂随笔》一书。祖父及父亲皆以医为业。14岁时,父亲王升去世,失去依靠,历经贫困。20余岁时,到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利用余暇钻研医学。起初,攻读《景岳全书》,治病多采温补,后经母亲俞氏训诫,开始改弦更张,吸取家传《重庆堂随笔》之说。道光十年(1830)以医为业,因正值战乱疫疠流行之年,加之以爱女死于霍乱,遂尤留心温病,医治了不少重病患者。他精研医理,对温病学有独到见解和突出贡献,与叶天士、薛雪、吴鞠通并称温病学鼎盛时期的四大家。王氏著有《温热经纬》(1852) 5卷。以《内经》、《伤寒》 和 《金匮》 内容为经,取叶桂 (天士)、薛雪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他认为“暑即是热”,无分阴阳。力排“阳邪为热,阴邪为暑”之论。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他撰有《霍乱论》2卷,分析了时疫霍乱与非时疫霍乱的不同,认为霍乱疫邪乃环境 “臭毒”所生。另有《归砚录》、《王氏医案》等书,内有许多为王氏的临证经验。王士雄诊病主张四诊合参,洞察病之本源,处方治疗则主张视症之危急轻缓,病体之虚实,或投重剂,或以轻剂取胜,驱邪而不伤正。他还评注有《女科辑要》、《古今医案选》等书。他编纂的《随息居饮食谱》(1861)、为清代营养学名著。他对当时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持开明态度,对一概拒绝西说者,持批判态度。王氏的医书后来被收入《中国医学大成》、《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等丛书中而广为流传。

☚ 吴其濬   黄帝内经 ☛

王士雄(1808—1867)wángshìxióng

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他刻苦钻研医学, 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 为我国近代有贡献的著名温病学家。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等书, 并将自己的医案整理成书( 《王氏医案》)。参注不少医书, 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对当时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等持开明的态度, 对一概拒绝西说而认为中西脏腑不同等谬说加以批判。

王士雄

王士雄

王士雄(1808~1867年),清末著名医家。字孟英,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祖籍浙江海宁,迁居钱塘(今杭州)。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 祖父及父亲皆业医。士雄自幼失怙,历经贫困,二十余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利用余暇钻研医书,后游于江浙等地,以医为业。因正值战乱疫疠流行之年,加以爱女死于霍乱,遂尤留心温病,对温病学有独到见解和突出贡献。代表著《温热经纬》(1852年撰),为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乃采内经、伤寒之理为经,取叶桂、薛雪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而成,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除药物外,还注重食疗。其著《霍乱论》(1838年),注意到发病季节、流行与饮食、水源等因素,以及卫生预防。另有《归砚录》、《王氏医案》等书,均颇富临证经验,主张四诊合参,洞察病之本源“勿徒遏其流”(《归砚录》卷四),“不惑外显之假象”(《王氏医案》卷一);处方治疗则主张“贵于用药之恰当病情而取舍得宜”(《王氏医案续编》卷2),视症之危急轻缓,病体之虚实,或投重剂,或以轻灵取胜,驱邪而不伤正。他还参注和编撰有《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他对当时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持开明态度,对一概拒绝西说,认为中、西脏腑不同的谬说持以批判态度。

☚ 吴尚先   费伯雄 ☛

王士雄1808—1866?

清著名医学家。字孟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研医学、对温疫的证治有独到见解,为近代有贡献的温病学家。著《霍乱论》,详辨霍乱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和治法。又著《温热经纬》,对历代温病理论,加以整理和探讨。还著有《归砚录》、《王氏医案》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0:33